“内”“外”表达: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意识的建构与重塑

更新时间:2023-06-01 12:48:51 阅读: 评论:0

“内”“外”表达: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意识的建构与重塑
作者:林倩倩 赵巧艳
来源:《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02期
        【摘 要】桂林龙脊梯田的农耕文明和乡土文化是自然景观与乡愁旅游资源的综合体,承载着景区的历史记忆,是延续和传承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文化的重要表征。留住乡愁文化对于传承当地的历史文化、重塑乡愁记忆和树立乡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村民作为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旅游感知的内部视野,与作为外部视角的政府、游客和媒体有着不一样的建构策略,在深描各行动者如何“留住”与“重塑”乡愁的基础上,提出活化社会记忆、激发集体记忆、凝聚情感记忆和赋能媒介记忆的乡愁旅游发展路径,旨在强化乡愁旅游主体地位、增强乡愁文化认同、搭建乡愁情感纽带和创新乡愁文化感知。
        【关键词】“内”“外”表达;龙脊梯田;乡愁意识
        【作 者】林倩倩,南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299;赵巧艳,博士,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太原,030006。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0)02-0065-007
        一、问题的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等一系列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乡愁旅游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在“留住乡愁”基础上共建生态宜居环境,筑牢地域文化根基,延续地方文化脉络,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明乡村风尚,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地方发展的关键。[1]乡愁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既是乡土文化的一种传承创新,也是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对于有效防止乡土社会凋敝、传统文化衰落、乡愁记忆消解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2]对于龙脊梯田景区来说,随着可进入性的提高、开放程度的提升,现代性正以不同的形式冲击着过去以乡土文化为主要特征的龙脊社会,使其面临着乡土文化的转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乡愁”作为应对现代性的一剂良药,具有文化依恋、文化启迪和文化认同的意义。[3]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乡愁更多的是指远离家乡的游子对熟悉家园的思念之情;新语境下,乡愁特指乡土社会转型背景下,人们对乡土情理、乡土民俗、乡土文化的记忆和想象,是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相互作用的结果。[4]在全
球化背景下,随着熟悉场景的不断更替和逐步消失,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模糊和远去[5],乡愁不仅是个人的乡愁,还是群体的乡愁,更是民族的乡愁[6]。这与强调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的地方感不同[7],乡愁更强调情感记忆与生活经验,包含诸如地域依恋、童年记忆、乡土记忆等多重情愫,是面对乡村衰落的一种评价和情感表达[8],是联结地方与情感的重要纽带。具体到乡愁旅游,主要在于恢复乡土社会的主体性,激活地方文化基因,强化乡愁文化记忆,加深地方文化认知。对龙脊梯田景区来说,本文旨在探讨乡愁是什么以及村民、游客、政府和媒体是如何凝视乡愁文化的问题,通过“内”“外”视角的解读,为乡愁旅游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二、田野点概况
        (一)田野点基本情况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龙脊山,广义的龙脊梯田称龙胜梯田,狭义则指龙脊梯田,有“世界梯田原乡”之美誉。景区占地面积70.1平方公里,连片耕地面积近11000余亩,其中最核心的梯田为金坑红瑶梯田和平安壮寨梯田,始建于秦汉完工于明清,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壮族、瑶族两个世居少数民族。农业文明的发展,
使人们与土地产生了浓厚的情感,当地居民凭借刀耕火种,将林草从生的山坡改造成“小山如螺,大山如塔”的梯田景观,先后获得“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和“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不仅如此,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以宗教、舞蹈、音乐、服饰、民居、节庆、婚俗、饮食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乡愁文化旅游资源既植根于乡土,塑造着村民的集体认同,又为人们提供了乡愁文化图景,奠定了乡愁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对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田野点的乡愁旅游实践
        乡愁旅游是“留住乡愁”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方面,龙脊梯田旅游已经成为龙胜县的支柱性产业,2019年全年,龙脊梯田共接待游客1.3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874.25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旅游发展在凸显自然景观特色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特色、乡愁文化记忆和乡土文化因子的活化,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为龙脊梯田赢得了“大美龙脊·风情胜地”“天下梯田·风情龙胜”“龙胜美如画·梯田绝天下”“世界梯田奇观”“地表最美曲线”等享誉中外的地方形象。这种差异性的旅游吸引力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内涵、村民集体记忆和地方文化认同[9],更为重要的是,异质性的乡愁旅游形象,不僅缓
解了全球同质化对地方性的解构[10]40,还引发了越来越多游客的兴趣。但是,事物总有两面性,发展的同时,可能也意味着传统的改变。如在旅游发展之初,无论壮族还是瑶族,其民居形式都是木构干栏,而不是现在砖混结构和仿干栏式建筑。旅游开发之后,引发了多重力量参与到旅游产业中,“内”“外”力量的相互作用,共同表征着龙脊梯田景区的地方性和乡愁意识。无论现在的龙脊梯田景区与传统上的龙脊梯田是否存在差异,但是其所表达的乡愁文化与地方形象卻为景区赢得了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对“重塑乡愁”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既决定着乡愁旅游实践的总体方向,又左右着村民的乡愁意识建构和乡愁记忆塑造。
        1.村民。乡愁旅游的形塑,需要当地村民从心底里认同,并愿意主动参与其中才有成效。过去,由于坐落于大山深处受地理条件的限制,龙脊梯田和其他许多村落一样鲜为人知,正是旅游开发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知名度的提升,尤其是梯田观光区与民族节庆体验区,使龙脊梯田景区的整体面貌焕然一新。现在龙脊梯田是承载乡愁文化的旅游示范园,也是龙胜的一张亮丽名片,成为无数游客寄托乡愁与体验乡愁的理想胜地。以黄洛瑶寨为例,400多位红瑶原住民中,有180多名妇女留长发,平均长度达1.4米,最长的逾2.1米,成为该村特色鲜明的文化,并于2002年荣获“上海吉斯尼长发之最”的称号,被誉为“天
下第一长发村”。而且其保留至今的洗发护发传统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很多妇女都表示,愿意将这种传统传给下一代。
        PXH:我现在已经70多岁了,但是对家乡留长发的传统习俗始终放心不下啊。
        PML:小的时候听奶奶说,头发越长就代表着越长寿和越富贵,所以我的头发留了40多年,只剪过一次,在18岁举办成年礼的时候。
        PJH:我的媳妇是外地人,嫁过来的时候是短发,在我的劝导下也开始留长发了。
        PMF:洗发护发的配方一般都是家族传承,年轻人都出去了,他们都用买来的洗发精,方便嘛,我们还是要跟着老人家多学点,否则以后没人学就失传了。
        PCY:我儿子和女儿都在桂林市定居了,我去过几次,适应不了城市的生活,洗个头发都不方便,还是家乡好啊,到河里想怎么洗就怎么洗。
        由此可見,地方文化构成了村民的集体记忆,部分瑶族村民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乡愁文化基因的重要性,并且愿意主动保留和传承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和养发秘方[11],这
正是乡愁文化的一种积极表达。不过,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龙脊梯田景区也在不断现代化,大量涌入的外地人和不断外出的年轻人,使得景区的商品化、同质化、老龄化、空心化现象日趋严重,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缺乏内生动力,目前而言,主要靠老人来维续乡土文化和乡愁意识。
        如今被赞誉为“千龙上龙脊”的梯田景观与独具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已被打造成龙脊文化长廊,构成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愁旅游路线,进一步提升了龙脊梯田景区的品牌效应。在吸引越来越多游客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村民的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
        不可否认的是,村民对生活于此的梯田景观与乡愁意识的形成绝非一时灵感,而是多年来旅游发展的结果。一方面,龙脊梯田景区的乡愁旅游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而将乡愁文化嵌入旅游的发展路径确实也让村民获益匪浅,如壮族的传统手工艺品绣球作为壮族乡愁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每年可为村里创造30万元左右的利润。随着乡愁文化产品逐渐取代其他农副产品而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以来,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日益加深,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成为集体的乡愁记忆,亦也成為村民建构乡愁意识的前提条件和潜在基础。另一方面,龙脊梯田景区的广泛宣传,引发了
摄影师、媒体记者、专家学者等群体的持续关注,使更多的人开始“凝视”龙脊梯田景区。而各类媒介对龙脊梯田景区的关注和报道,也为人们提供了愈益详尽、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这些信息又进一步被有计划出游的社会群体所关注,转化为人们心中对龙脊梯田景区的想象与憧憬,使潜在旅客转化为真实旅客。
        2.游客。对于游客而言,乡愁旅游能否引起自己的关注,并不是始于实际地点,而是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媒介获得相关信息,然后这些信息成为人们赋予地方想象和憧憬的原始素材,从而构拟出一幅充满期待、意识和偏好的乡愁图景,并按图索骥地去寻找与自己内心期许相一致的现实对应物。在各大媒体的宣传里,龙脊梯田景区坐落于群山峻岭的梯田美景之中,古老的农耕文明、绚丽的民族服饰、精美的手工艺品,都为游客勾画出一幅宛如人间仙境的美好画卷,符合游客对地方乡愁文化的复合想象。一位游客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
        值得注意的是,游客对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文化符号的高度认可,正是建构和重塑村民乡愁意识的外在动力。因为慕名而来的游客与村民建立了一种面对面的关系,如游客对干栏式民居的“凝视”引发了村民对干栏式建筑的重视。尽管村民也想住上像城里人一样的砖
混房子,但因为游客喜爱干栏式建筑,所以必须保留干栏式民居风格。但是,另一方面,游客对纯粹的干栏式建筑也不买账,因为舒适度和方便程度不是他们想要的。因此,在双向“凝视”下,龙脊梯田景区的民宿/民居建筑外观上尽量保留了传统文化元素,内部却采用都市化风格。由此也可以看出,游客既需要乡愁,也需要现代化的享受,用游客的话说,就是既要免费发呆,又要免费Wi-Fi。对村民而言,他们日益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必须营造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消费符号才能吸引游客从而增加经济收益,这也使得村民开始重新认识日渐式微的乡愁文化。越来越多的乡愁文化符号被挖掘出来,融入到家庭旅馆、传统服饰、手工艺品、梯田耕作、民俗节庆当中,越来越多的村民亦主动讲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比方向游客介绍“六月六红瑶晒衣节”背后的故事、瑶衣制作背后的造物文化等。
        3.政府。随着龙脊梯田景区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乡愁文化旅游发展的主导,包括各种政策倾斜、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指出乡愁文化才是龙脊梯田景区发展的“根”,在文化振兴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意识到本地村民外流对地方发展的不利影响时,政府开始鼓励村民积极开展各种民族节庆活动,既希望“入乡”的游客能获得沉浸式旅游体验,也期盼“离乡”的村民重新与地方建立情感联系,找回曾经熟悉的社会文化关联。政府的持续投入与扶持带来了一系列的正向效应,2015年龙脊梯田景区进
入中国最佳目的地榜单前十,周边区县经常来龙脊梯田景区考察和学习,一些离乡的年轻人也开始回村发展。正如金坑大寨民宿老板PPQ说:“过去我们村很穷,没有灯,也不通路,出去都难,更别提有人来旅游了,从通路、通电、通水到通网络,现在还通了公交车,这在过去都是不敢想的。”
        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下,景区还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开发全域旅游,既提高了村民的文化认同,保护了地方文化根脉,又延续了乡愁文化脉络,还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诚如金坑大寨村委主任PBY所言:“过去来龙脊梯田旅游的人仅几千人,2019年达到1.38亿人次,收入增加了,村民富裕了,从有名的贫困村开始奔小康了。”
        4.媒体。信息化是这个时代的符号,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使知识、技术、理念的即时传播成为可能。龙脊梯田景区借助电视、媒体、网络、广告、影视等“多位一体”的宣传模式,突出景区的历史脉络、文化渊源、民族文化与民俗风情,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各种媒介获得各种信息。如今在百度搜索引擎上输入“龙脊梯田”,便能检索出大量的旅游攻略、景区图片、旅游视频和游客笔记等相关信息。“三月三”龙脊梯田文化节和“六月六”红瑶晒衣节等旅游品牌在大众媒体的宣传下,已经成为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参与的盛宴,吸引了
各大媒体前来报道,在获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2:48: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94931210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内”“外”表达: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意识的建构与重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内”“外”表达:桂林龙脊梯田景区乡愁意识的建构与重塑.pdf

标签:乡愁   文化   梯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爆笑的笑话
    绿豆荚-三帮车视2023年3月16日发(作者:森林运动会)1幽默笑话大全爆笑经典短信幽默笑话大全爆笑1、口误伤不起呀:一次坐公交车,到某站台时,司机突然问到:有人下车么,没人我下啦!顿时车上笑做一团。2、听说你工作疯狂,难道是爱共产党,领导大家人人夸,能明白多么恨你,可否痴心改一改。(请看每句第三个字。)3、工作是苦是累,我们积极面对,干好职属分内,与同事友好相对,拿到工资问心无愧;花得自在,用得
  • 801℃幽默笑话段子
  • 795℃恋爱说说
  • 779℃五儿孝母
  • 747℃陈大惠老师
  • 419℃银行印鉴卡
  • 411℃汤姆索亚历险记梗概
  • 370℃联想思维
  • 357℃分门别类
  • 353℃译林小学英语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