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首《乡愁》勾起了多少台湾同胞的思乡梦。50多年来,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人。心若在,梦就在;梦若在,希望就在。多少文人墨客运用自己手中生花的妙笔来描述胸中那股涌动不止的热切渴望,抒发着心中难耐的思乡愁绪。今天我们就一同拜读被称为“以现代文字运动为轴心的扛鼎诗人”余光中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透过文中出神入化、变幻莫测的文字表述,来谛听先生那令人魂牵梦绕、缠绵不断的思乡曲。
课标理念感知
【学习目标】1、咀嚼体味并积累文本精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2、掌握山水美文赏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3、通过解读山水文章,与作者进行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目标重点】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技巧。
【目标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语言知识积累
【字音积累】
黔(qián)颉(jié)沱(tuó)濛(méng)氤(yīn)氲(yūn)
岑(cén)偁(chēng)芾(fú)羯(jié)舐(shì)濑(lài)
【词义积累】
滂沱:形容雨下得很大。惊悸:因惊慌而心跳得厉害。
空濛:形容迷茫。寒濑:寒冷的湍急的水。
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料料峭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岑寂:寂静、寂寞。石破天惊:形容使人震惊。
教材文题感悟
【品思题目】“冷雨”意味着凄切、悲凉,包含着浓浓的乡愁和对故乡的深深的怀念,对乡情、爱情、友情、亲情的细腻体验和眷念。虽说是“听听”,其实文中充分调动了人的五官感觉,从而给读者多维的审美体验,在阅读回音壁上激起悠长久远的回响。
【走近作者】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家、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至今,任高雄市“ 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的创作,以及文艺评论、作品翻译等,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是
当代诗坛健将、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主编台湾《中华现代文学大系》(1970-—1989)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探寻背景】1949年,余光中随父母去香港,后又去台湾,一直到1992年才有机会回大陆造访。余光中写这篇散文的时候,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25年来他对故乡魂牵梦绕,所以,余光中写台湾的雨景是真真切切,而写大陆的雨景却是朦朦胧胧,用的词汇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一切都是在回忆之中;而余光中此时嫁接古诗载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其中的江南清明雨、剑门细雨,无不融入了作者在大陆的经历,而渭城朝雨又与“ 雨”有关,所有这一些古为今用的古诗,铺展了多义多味的一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旺盛地生长着累累乡愁,生长着对大陆、大陆上的家乡的深深怀念!因了这湿漉漉的雨,这乡愁、这怀念也是湿漉漉的了,难怪乎作者感叹: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语篇感知
【语篇结构分析】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进入雨季,难耐思恋的一种渴望。
第二部分(第10—13段):细细听雨、看雨、感悟雨,串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
第三部分(第14—15段):渴望灰雨变白雨,深深表达出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语篇脉络梳理】
人生足迹:大陆———香港———台湾———美国———台湾
现代———古代
听听那冷雨作者思绪
现实———历史
少年———中年———白发
情感思路
乡情、亲情、友情、{爱情
语篇品读
【重点语段品读】
全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9段),淋漓潮湿的冷雨使人产生思念家乡,怀念少年时代的情感。
『品味』1、“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段话放在文章开头,有什么意义?
析:先是匀称的对偶,接下来是密集而来的奇词妙语,将“冷雨”的色调,情韵,连同作者的意识流活脱脱地描摹状录了下来,向我们呈现出一个浸润着深厚中国文化意蕴的智慧心灵。轻轻吟诵就仿佛将冷雨淅淅沥沥地从嘴里读出来,读出来的雨点点滴滴打在我们审美的视野里,多么悦耳又多么令人不由自主地走入霏霏冷雨里而想入非非……。
2、“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运用了什么写法?
析:古典诗文的巧妙运用,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作者将原汁原味的唐宋诗词组接在一起,引起读者自然地进入古典的情境,而又从另一扇现代情感的门庭里走出来。
3、“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如何理解句中的几个意象?
析:文中新闻标题、谣言、琴声、电影、故宫文物、京戏等一个个跳接的意象成为作者思乡的媒介,无处不在的家国之思,浓郁的思乡之情正是透过这些载体表达出来的。
4、“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句中的叠词运用有什么效果?
析:和谐的类迭使整个文句富有极强的音韵美,令人陶醉不已。
5、“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濛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全句有什么特点?
析:显示出秩序的层递。沿着自己的思绪,从现代听到古代,从现实听到历史。“ 女性的雨”带给读者的是温柔,富有感性的味道。它的空濛,迷离,清爽不能不令人驻足品味。另外沿着自己的思绪,从现代听到古代,从现实听到历史,听出了雨的跨时空的美感。
6、“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这句话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析:生动形象的比喻,得益于作者高超的想象力。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当地风情,选取了几个极富地方色彩的喻体意象,展示了无雨的异国他乡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7、“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此美景展示在文中有何表达效果?
析:此处写景,与前文极写美国丹佛山的“壮美”景象,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显现出中国风景云缭雾绕,山隐水迢的秀美,从而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
8、“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
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析:作者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更显示出作者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岁月流逝却得不到慰怀,渺茫失望之情油然而生。时光转瞬即逝惊醒作者的思乡之梦,这样写更能深透地表现对故乡的思念得不到实现的痛苦心情。
9、“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这是一副怎样的图景?
析:这是一幅有光有色、有声有形的屋瓦雨景图。作者巧妙地展示出雨的意趣,雨的情调,雨的幻化,雨的韵律,雨的流光,雨的色彩,雨的灵魂,雨的温柔之美。
『体会』这部分是一种狭长巷子般的无限延伸。这种富有张力的想象,从金门街到厦门街一直延伸,在“杏花春雨江南”的少年时代与“ 残山剩水犹如是”的时光影子里徘徊。“中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概念,但她只能在具体身影的冷雨的黑白片中找寻,即使嗅嗅、闻闻、舔舔,即使最有感性的薄荷香味,也只剩下一种回忆和希望的寄托。这种延伸的内容到达“美国”,更增添中国的一种神奇迷离之境,“ 白云
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惟中国独具,这样的故土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山隐水迢的中国,割舍不掉中国文人墨客的奇境韵味,虽然疏雨滴梧桐,或者骤雨打荷叶,这种凄凉、凄清、凄楚会时时袭上心头,但雨打在树上和瓦上的清脆可听,便是古老中国的音乐了。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其共鸣的心总是一样的。
第二部分(10—13段),主要写了在日式古屋观雨和听雨的感受表达了对故乡的雨
韵魂牵梦绕之情。
『品味』1、“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此句写法有什么特点?
析:仍然是多种感觉综合运用,分别写出雨的形姿,雨的声态,雨的情味,雨的生息,雨的灵性,能够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丰富的审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