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01 12:08:21 阅读: 评论:0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21.11
本试题共100分,时间12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留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依据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Ⅰ卷  阅读题(51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
、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经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敬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连续传统技艺制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行由于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修理。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便利,又要让游子在家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假如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
乐观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布满生气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进展训练、医疗、商业、消遣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分散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些乡村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尽管面貌焕然一新,但让人留恋的东西有可能会荡然无存。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的前期规划。
C.要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乡愁,就必需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D.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会使“乡愁”无处安放。
2.下列关于“文化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村记忆是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B.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融合渗透。
C.乡村记忆的选择与保留,可借助科学的评价体系和广泛民意。
D.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不行由于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其定期修理。
3. 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
B.假如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开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C.为了爱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假如游子在城镇化的家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家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殊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凉爽,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势,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会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3)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
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格外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稀稀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4)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松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闲适,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肤浅的地方。
(5)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由于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6)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好像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7)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闲适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8)“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9)“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10)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11)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绿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便利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12)有些批判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深厚的颓废的颜色,所以
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殊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很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有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精彩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殊能引起肤浅,幽远、严峻、萧索的感受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肯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分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殊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3)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颜色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河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1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注:①Golden Days:英语中指“黄金般的日子” ②Anthology:英语中指“选集”。
4. 下列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是由于“蓝色和白色”恰当地传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而淡红色并不是作者宠爱的颜色。
B.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两种声音的描写,奇妙地告知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气勃勃的一面。
C.作者描写故都的秋景,详写故都旧院的秋,故都旧院在北平最具居家的代表意义,它固有的清、静以及沧桑味,协作着北国自然的秋景,秋意也就更为浓烈与普遍。
D.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来细致入微地开放描写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品其韵如入其境
E.郁达夫是制造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主要有《沉沦》《四世同堂》《春风沉
醉的晚上》《薄奠》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 
5.文章3-11段中,为了体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描绘了“故都的秋”的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5分)
6.本文是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12)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谈论?(5分)
二、文言文和现代诗歌阅读(27分)
(一)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隟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
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2:08: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92501622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pdf

标签:记忆   乡村   城镇化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