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更新时间:2023-06-01 11:58:29 阅读: 评论:0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
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品悟,让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2. 培养学生有感情诵读诗歌的能力。
    3. 通过情感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诗中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特殊意象的体会把握。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的经历吗?当时的感觉是如何的?能和大家谈谈吗?(请两个寄宿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发言,教师适当启发)
    对于思乡之情,离别之痛,早在古代就有不少诗作表达这种愁思了。你们能举出一些抒写“乡愁”的古诗句吗?(请两个学生举例)
    老师也收集了几句,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3、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古人通过这些诗句表达各自浓郁的思乡之情。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的乡愁。
    (二)作者简介
    首先请同学们借助课文P100注释对诗人先作一定的了解。把注释画下来。 生补充简介:
    余光中,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和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余光中一首《乡愁》诗抒发了强烈浓厚的思乡之情,表达出大多数台湾人民的心声。
    (三) 初读感知
    1、 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在音画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听完
    后说说他读得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播放录音——使用语文版配备的录音带)
    2、 通过听录音朗读,同学们一定也融入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里了,下面请同
    学们一起模仿录音朗读。
    3、 哪一个同学来说一说录音朗读读得好在哪里?(指导朗读:注意朗读节奏、
    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1)结合课后思考练习三,划分诗歌的节奏。(板书:①节奏)划完的同学可以
    再小声地把这首诗多朗读几遍。(出示幻灯片)
    (2)除了要注意朗读节奏,还要注意什么?谁可以说一说?
    ——重读(板书:②重音)
    (3)谁知道要把诗歌读得好,还应该注意什么?
    ——感情(板书:③感情)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指导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激愤、昂扬和略带哀伤。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11:5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91909622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乡愁》教案.pdf

上一篇:思乡的作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乡愁   学生   诗歌   意象   诗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