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2月第35卷第1期
Feb.,2021
Vol.35,No.1旅游科学
Tourism Science
作为景观的乡愁:旅游体验中的乡愁意象及其
表征
谢彦君1,2于佳3,*王丹平1,2陈枫1,2
(1.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海南海口570228;
2.海南大学旅游体验研究与设计中心,海南海口570228;
3.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文章对图像中所蕴含的乡愁情结进行分析,以此理解人们在乡愁意识主导下所形成的图像诠释行
为,进而探讨乡愁作为一种旅游需要所对应的景观形态特征。研究发现,乡愁可以呈现为一种景观形态,具有可感知的景观特征,并综合体现为具身状态下多感官的情境化体验对象。对图片资料的内容分析表明,乡愁具有色彩倾向,总体上呈现出对那些能够铭刻过往记忆的色彩的追求;从物象上看,表征乡愁的物象多以景物为主体,器物和人物为陪体。其中,自然景物多为水域景物和生物景物,生物景物以家养动物为主;人文景物以古村、老城景物为主体;器物中用以作为乡愁表征的主要是一些颇具地方性特征的用具类器物。同时,该研究还表明,人们心目中的“乡愁”景观具有个体建构特征,可划分为“共相乡愁”与“异相乡愁”两种类型,两种不同的乡愁景观是由于立场不同而造成的景观解读差异,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景观打造和解读的辩证法。最后,该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旅游世界中为旅游者所凝视的乡愁景观是一处“似我非我”的旧时光、老地方,它与曾经的自我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文章归纳出6类乡愁景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75(2021)01-0001-22
收稿日期:2020-04-28;修订日期:2020-09-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场中的仪式:地方性视角的西藏民族文化旅游体验研究”(4177116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海南自由贸易港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路径”(72041027);海南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旅游体验研究与体验品设计:以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为导向”(kyqdsk1901)。
作者简介:谢彦君(1960—),男,博士,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旅游基础理论、旅游研究方法、旅游体验研究,E-mail:*********************。于佳*(1988—),女,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体验和乡村旅游研究,E-mail:*****************。王丹平(1994—),女,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村落旅游体验。陈枫(1996—),女,海南大学旅游学院硕士生。
*通讯作者。
观,并依从符号学理论中的明示、暗示和喻示分析框架,形成了乡愁景观与旅游情境中的“信息”“氛围”和“情感”3个符号诠释范畴之间的对接。
关键词:旅游;乡愁景观;异相乡愁;共相乡愁;旅游体验
0引言
乡愁(Nostalgia,或译为怀旧)一词早期主要出现在文学和艺术话题当中。有关乡愁主题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近几年中国学术界广泛关注。自
2013年国家层面政府文件中首次出现“乡愁”一词以来,关于乡愁的学术探讨大幅度增加,每年的文献数量从原来的不过十数篇激增至逾千篇,而且研究范围也突破了原有的文学和艺术领域,开始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渗透到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当今的流动性社会,伴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乡愁已成为一种“无家可归的主观体验”(赵静蓉,2009),具有某种普遍性。将乡愁这一主题引入旅游世界后发现,乡愁情结可以通过旅游得到消解(Rojek,1993;胡传东等,2016;孙九霞等,2016)。乡愁作为一种行动方式渗透到旅游世界中,是现代旅游者的重要动机之一(Neuvonen et al.,2010;格雷本等,2003)。这种动机在老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Fleischer et al.,2002)。一些研究显示,环境的熟悉程度与旅游者未来的观览意图显著关联(Woodside et al.,1989;Kim et al.,2015)。乡愁形式的旅游成为人们走出现代性困境的有效手段(董培海等,2013)。作为一种正常心理反应的乡愁(Fox,1981),具有唤起主体间情感共鸣(Routledge et al.,2012),建构情感审美意义(Wildschut et al.,2010),提升主体与环境场所之间的依恋感与归属感(Hidalgo et al.,2001;Mesch et al.,1998),增强积极自尊和社会联结(Wildschut et al.,2006)等作用。乡愁对旅游的这样一种意义赋予,使得乡愁在近年来很快成为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相对于以往的研究,本文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当旅游成为消解乡愁的手段时,乡愁将以一种景观的形式呈现于潜在旅游者面前。这样,不管是通过旅游释解乡愁,还是借助旅游表征乡愁,旅游与乡愁的
关系,都将转化成旅游与景观的关系。对于这种从情结向景观的转化,以往的研究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对一些能够表征“乡愁”的图片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以探讨旅游语境中的乡愁以什么样的景观形态存在。如果借用尤瑞(2009)的凝视视角来审视此类图片,那么,“摄影图片就是凝视的物化”。不仅乡愁可能被旅游者“凝视”为景观,表征乡愁景观的图片也是旅游者“凝视”的产物。这种凝视不仅是一种社会建构的行为,具有符号化特征,也是消费社会的典型特点(鲍德里亚,2014)。本文的立论正是建立在这一基本假定的基础上。
自1839年摄影术诞生以来,人类进入机械复制时代的现代社会,图像日益充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经验也比以往更加视觉化。正如美国社会学家贝尔(1989)所言:“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结合德波(2017)所阐明的“景观社会”理论架构,人类社会现实地成为一种图像,这也契合当前旅游研究中的“图像转向”,即从旅游图片、游客摄影行为等外显的“视觉观看”角度来研究旅游领域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在城镇化达到一定水平,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存在某些误区,生命健康意识不断觉醒等背景下,为了让乡村能够成为安放乡愁的理想之所,“乡愁”景观的研究就更显必要和迫切。由此,本文拟在梳理国内外有关乡愁和景观文献的基础上,借助符
号学及内容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探讨旅游者眼中的“乡愁是什么”,以及通过对“乡愁”图片符码的解读,诠释“乡愁”图片所指称的整体氛围和旅游中的乡愁景观。
1文献述评
1.1乡愁的含义演化及概念界定
在西方古典思想史中,乡愁的含义经历了多次演变。乡愁一词最先由Hofer在17世纪提出,意指一种医学或神经疾病(Tilburg et al.,1996),使用的英文单词为“homesickness”。18世纪后,人们常使用“nostalgia”一词,它由希腊语词根“nostos”(返乡)和词根“algos”(疼痛或者思乡)所组成(Hutcheon et al.,1998)。19世纪初,乡愁已经不再被视为特定的医学疾病,而被看作忧郁症或自杀倾向的过程性表征(McCann,1941;Ron et al.,1975)。随着神经心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心理学角度将其界定为一种心理或精神上的疾病(Havlena et al.,1991)。由此,乡愁从最初的神经疾病范畴中分离出来,成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更多地被用以指代心理或精神上的某种家园情结的匮缺。
与西方语境中的乡愁不同的是,中国古代汉语中的乡愁指向范围明晰而稳定。《辞海》关于“乡”的解释是处所、地方、出生地和家乡,将“愁”解释为忧愁,形容景象的惨淡。“乡愁”一词的现代用法在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中得到了彰显。较于乡愁本义所强调的地理空间,余光中更侧重乡愁在时间上的
沧桑感。在学术界,研究者对乡愁所做的学术界定并不完全相同。例如:王一川(2002)认为,由于时代的变化,乡愁在当下多指身在现代都市的人对于飘逝的往昔乡村生活的伤感或痛苦的回忆,这种回忆往往伴随或多或少的浪漫愁绪;刘沛林(2015)不仅将乡愁指向故乡的场所,还将乡愁视为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记忆与怀念;郑文武等(2016)则认为,乡愁是人们对家乡的感情和思恋,源于时间和空间的远离,而对故乡特别是故乡文化的一种认同需要。可见,在中文语境中,乡愁一词的意蕴有明显的怀旧情感。
总的来看,乡愁内涵的演变经历了一个由生理症候到心理情绪、再到文化情怀的过程(赵静蓉,2009)。尽管乡愁在国内和国外的概念外延上不尽相同,但核心意指都是表达对过去的缅怀,而怀旧和乡愁两个术语也大体表达相近的含义,因此,本文不对二者做硬性区分。
1.2乡愁的基础理论研究进展
总体上看,有关乡愁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关乡愁主体、乡愁对象、乡愁情
感等的描述性研究及有关乡愁触发因素的解释性研究上。
乡愁是一种与自我相关的情感(Wildschut et al.,2006)。在乡愁体验中,自我是突出的主角(Sedik
ides et al.,2004),往往涉及与亲密他人之间的互动或重大事件(Holak et al.,1998)。乡愁主体的类型包括城市人、城郊人及暂住城市的农村人(叶强等,2015)。在乡愁分类上,以往研究也进行了多维度的探究,如个人乡愁与历史乡愁(Stern,2013),反思性乡愁(reflective nostalgia)与恢复性乡愁(restorative
nostalgia)(Boym,2001),真实乡愁、模拟乡愁和集体乡愁(Baker et al.,1994),个体乡愁与集体乡愁(Davis,1979),等等。
就乡愁所体现的情感倾向来说,乡愁被看成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温暖、快乐、感激等(Holak et al.,1998)。Wildschut等(2006)研究发现,乡愁杂志上的自传叙事中包含大量的积极情绪。Davis(1979)、Kaplan(1987)和Holbrook等(1996)的研究也将乡愁看作正面的情感。但也有研究者,如Peters等(1985)强调乡愁的负面情绪。Ortony等(1988)认为,乡愁是幸福情感中的消极部分,并将其分为痛苦和失落情绪。还有一些人强调乡愁情感的混合或苦乐参半的性质。Johnson-Laird等(1989)将乡愁定义为带有失落基调的积极情绪。具体地,乡愁是一种与幸福相关的情感,但同时,乡愁会唤起某种对遥远过去的伤感。Werman(1977)也持类似的观点,他提出乡愁是一种带着悲伤的快乐。负面的情感容易引发乡愁,包括离散的消极情绪和普遍的消极情感状态(Wildschut et al.,2006)。孤独是最常见的离散情感状态。这与Davis(1979)的观点一致,即乡愁总是发生在当前的恐惧、不满、焦虑或不确定的背景下。
除了上述情感因素外,一些研究尝试对乡愁的其他触发因素进行解释,主要包括人口学特征、情境、社会互动、时空距离、归属感等。在人口学特征上,年龄(Davis,1979;Sedikides et al.,2015;Holbrook et al.,1996)、性别(Schindler et al.,2003)、人格特质(Barrett et al.,2010)对乡愁的影响显著。Davis(1979)因此得出乡愁是衰老的主要特征。感官是诱发乡愁的情境因素之一,Belk(1990)、Holak等(1992)从视、听、嗅等感官角度的研究支持了该结论。Barrett等(2010)研究了声音特别是音乐对乡愁的触发作用。Havlena等(1991)研究得出气味可以引发乡愁。Hwang等(2013)研究高档餐厅的环境要素时发现,食物是引发乡愁的重要因素之一。Wildschut等(2006)的研究也得出,敏感输入(如气味、味道)是触发乡愁的重要因素。
还有一些研究发现,乡愁的产生及强度与时空距离相关。Boym(2001)强调乡愁的空间性,表现为由空间转换带来失落感、生活方式被打乱、控制力减弱、自我角色改变、角色冲突等5种行为模式。Tilburg等(1996)的研究也表明,乡愁与空间的远离有关系。特定的空间路径可作为唤起乡愁的触发器(蔡晓梅等,2013)。同时,时间距离越大,乡愁感越强烈(Williams,1973;Lowenthal,1989)。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归属感的缺失也会增加乡愁的倾向性(Seehun et al.,2013)。
1.3作为景观的乡愁研究
旅游景观是理解旅游与乡愁关系的重要联结点(董培海等,2013)。在彭兆荣
(2012)的一项研究中,他提出了旅游景观中的“互视结构”这一概念。景观对游客而言,直接充当了“互视”的场所。景观由一系列场所构成,每一场所由场所的性格(character)和场所的空间(space)组成。一个场所就是一个有性格的空间(俞孔坚,
2000)。空间场景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存在于城市、郊区、乡村或荒野等构成的连续时空中(王云才,2009)。
将景观作为乡愁情感的重要载体,可以找寻乡愁与景观之间的隐性关联。王江萍等(2016)认为,乡愁作为场所内的文化表现,有具体的承载体。周尚意等(2015)也指出,作为一种情感,乡愁的产生需要实际的物理环境触发。根据形态差异,乡愁载体可分为物态乡愁景观载体和非物态乡愁景观载体(张智惠等,2019)。郭艳荣等(2016)提出乡愁景观包括民俗、农耕、风貌、生态、邻里交往和场所空间。刘沛林等(1998)从意象的视角把中国古村落景观的基本意象概括为山水意象、生态意象、宗族意象、趋吉意象。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古城乡愁要素体现在历史建筑风貌与性能、街巷空间肌理及人文要素(张乐敏等,2015)。此外,乡愁呈现出不同时空的“色”景观,如少年时代的“红色”景观、家乡的“绿色”河道及“黄色”的草坝(季羡林,1934),以及“声”景观,如乡音是唤起乡愁最直接、最具识别性的景观之一(陈麦池,2017)。景观的质地、肌理甚至气息都构成记忆和情感的深层内容(王玉德等,1996)。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景观是理解乡愁的重要符码。景观的塑造过程,也是创造乡愁情景体验场所的过程,这一点在学术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乡愁作为人类的一种复杂心理情绪,源自主体“人”对曾经生活场景的情感唤起(Wildschut et al,2006)。其中,如何观看景观是影响乡愁体验的重要因素。因而,在研究乡愁表征景观时,不仅要考虑物理场所的景观要素,还要从人的层面加以探究,即从旅游者和景观之间所达成的心物交融的状态中获取,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出乡愁的复杂性、动态性及其对人的影响。
在以往的文献中,多数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乡愁景观的物理性,而对其在体验的心物场中的作用机理及与情境中的个人之间的心理联结关系缺乏充分的探究,更鲜有将这种探究纳入旅游语境的尝试。另外,由于乡愁植根于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情怀,因此,如何借助于对人、对游客的递进式的类型化区分来考察乡愁的情境表征模式,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借鉴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旅游场构成的物理场、心理场及心物场的视角,将乡愁视为一种能够引起旅游者景观体验需求的因素,深入考察旅游者的乡愁景观化问题。
2研究设计
2.1研究目标
本文通过对图像中所蕴含的乡愁情结进行分析,来理解旅游世界中的人们在乡愁意识主导下形成的图
像诠释行为,进而探索人们在体验乡愁景观过程中呈现的行为模式。具体策略是,利用百度、搜狗等网络检索工具,抓取用户上传的、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