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愁的滋味赏析(共5则)
第一篇:乡愁的滋味 赏析
《乡愁的滋味》赏析
林冬梅
摘要:离散文学,成为了这些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异国作家,最好的表达。他们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都体现在主题中,内心深处那深沉的原乡追思与漂泊情怀,却随着时间流逝而发酵,愈发的浓烈。年菜成了作者乡愁情感的一种寄托,一种慰藉,一种挥之不去的温暖回忆。
关键词:乡愁
离散文学
年菜
姚嘉为,我国当代女作家,祖籍江西萍乡,于台湾出生,旅美多年,现居住马来西亚吉隆坡。她和台湾新一代知识分子一样,先到异国求学,而后定居下来。这些漂流异乡居留的印记,组成台湾漂泊世代的主要群体。而离散文学,成为了这些身在异乡,心怀故土的异国作家,最好的表达。他们丰富的怀乡和复杂的原乡情感都体现在主题中。
乡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情感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名族文化在名族心理上的沉淀。自诗经的“黍离之悲”,唐宋文人的“羁旅之愁”,到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都黯然神伤地吟咏过他们的离愁别绪和绵绵乡思。然而,这岂是古人的情感,它已演化为永恒的文化符号。“年菜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这一句滋味里,包含了作者多少的回忆。或许,年菜里包含的美好记忆,久久萦绕在舌尖,在脑海。总在某个不经意间,让她怀想起,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作者将自己的乡愁与味觉记忆紧紧相连,使其在时间里发酵,在记忆里生长,味觉与情感交相辉映,简单的年菜,随之变成美妙的佳肴。
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以简洁而富有深情的一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学者曾说过:与其它文学类相比,散文几乎是最不讲究技法的艺术,它应像“皇帝的新衣”那样,赤裸裸、无遮
[1]掩地抒发作家的思想情感。的确,作者毫无遮掩抒发自己乡愁的那份情感。将画面,
转向记忆中的年菜,乡亲们围着炉火,放上深锅,大家有说有笑的,操着一口被母亲形容为土气的江西话,吃着那香喷喷的红烧牛肉烩粉条。简洁平实的语言,真切而生动,那一张张笑开了的脸,仿佛就在眼前。不禁让人陶醉在了那热闹而欢乐的相聚里。接下来的一段描写,似乎与作者的抒情无关,然而细细读来,却是句句关情。对于锅里那每种料,她用心去感受,细致,生动的将其描绘,不仅调动读者五官的记忆,更加折射出作者对这份年菜的独特记忆。“粗粉条就如那尾沙丁鱼,随着翻滚冲浪,一股辛辣味扑鼻而来。”平淡无奇的粉条、牛肉汤在作者笔下却是灵动而有味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读者呈现或许不仅仅是一顿让人享受的年夜饭,更是对那份美好回忆的珍藏。我们知道美好感觉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在那,猛然回首,却不知消失在何处。
李贽曾说: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极积之,势不可遏。在一段细腻,生动的描写后,作者以一小段’一会儿’排比描写,表现母亲父亲忙碌准备年夜饭的热闹,及其专注,虔诚。最后一句“仿佛这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一场盛宴”,道出了这节日的特别意义。整篇下来,作者没有脱离年菜这一主线,从父母的准备,到一家人分工准备,无不是围绕着年菜,过程透露着的是满满的欢乐。然而回忆越是美好,离愁越是深刻。随着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逝,虽
然腊肉照熏,梅菜扣肉照蒸,泡菜照晒,年夜饭的客人却越来越少,来拜年的老兵也一个个凋零了,记忆中那样的氛围只能在梦里。就如作者所言“旧时代的人物及氛围,温暖中透着几许沧桑”,她的心只能沉浸在两代的乡愁里。文章没有过多的抒情,却透着浓浓的乡愁。细读后,深深感受到,异国他乡的他们对祖国,对故乡的深厚感情。父亲的那些战友们,总在酒过三巡后,南腔北调的倾吐着自己内心的乡愁。移居异域他乡的他们不仅面临生存的压力,还面临着文化的冲突,然而这些,经过生活的砥砺,岁月的磨洗,内心的千回百转,都将云淡风清。但内心深处那深沉的原乡追思与漂泊情怀,却随着时间流逝而发酵,愈发的浓烈。对于在大洋彼岸的他们来说,大家聚在一起,吃着精心准备的年菜,那是一剂良药,医治乡愁的良药,在异国不同文化环境下,于他们而言更是对一个神圣仪式的最后坚持。
读完文章后,脑海中浮现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份思乡情结,或许异国他乡的他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得到。明月,成了众多海外作家文章中的意象。然而,每个作家所经历的,以及爱好的不同,寄托思乡情结的意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对于姚嘉为来说,一家人准备年菜,那是她成长中欢乐的回忆。一家人围炉吃年菜,浓浓的年味,是她的美好的记忆。即使后来远渡异国,也尽力去坚持那最后的仪式。或许物是人非,没有了
当年的气氛,没有了当年的年味,年菜的准备已成了幻影,只能在思乡的梦中召唤,在回忆中品味。年菜成了作者乡愁情感的一种寄托,一种慰藉,一种挥之不去的温暖回忆。这也是她以女性视角,来表达对乡愁的独特情感体验与表达方式。
席慕容说:所谓的乡愁,所谓的家国之思,在太平的年代里 ,也不过是随时渴望知道有一块特定的土地在四季中如何慢慢变的消息而已;也不过只是问一问田里的桑麻 , 或者是窗前的一株梅花。然而 , 这样普通的幸福为什么对今天的中国人说来却是如此珍贵?[3]是啊,为何如此普通,却又如此珍贵?看来那么简单的一件事,有时候却显得那么的无力,难道仅仅是所谓的物是人非?我想,那值得每个人去思考。
[2]参考文献:
[1] 文艺理论与批评 [J].1991,第四期
[2]席慕容。七里香 [ M ]。广州 : 花城出版社, 1989 [3 ]李贽.杂说
第二篇:乡愁的滋味
说到怀乡这一主题,我发现这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前两天,我看见办公室那个爱吃零食的90后女孩乐颠颠去买回家的车票,这么小,没有听过余光中词罗大佑曲的《乡愁四韵》,却也开始懂得了乡愁。
过年了,让我们准备回家。当然,在回家之前,我们得解决一个相当具有难度的问题——车票。
让我们先在人山人海的车站售票点,以三小时为起步价的排队买票。你兜里揣着大把的钱,热切的希望工作人员不耐烦的回答你一声,“票有,XXX元”,然后,你就像中了头彩一样,掏钱、拿票、连说谢谢。如果真的遇到这种好事儿,我希望你能感谢上帝、老天爷、以及菩萨等诸路神仙,因为这种情况基本只会出现在CCAV的《新闻联播》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时候“太阳最红,黄牛党最亲”,把我的钱给你,把你的票给我。
然后,肩背手提各种大小包,挤入浩荡的人流,让我们列队回家!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人喜欢戴着墨镜装酷,有的人喜欢挥舞着钞票裸奔,而对于嗜钱如命的我来说,无疑更推崇第二种境界,但在这个时候,我还是会和多数人一样,在春节期间把仅有的积蓄贡献给交通部门和年货市场,也许,这就是我们的宿命。
看见故乡的原野,就看见了漂泊的劫数和欢颜;看见故乡的桥,就看见了流离的苦难和所获。
过年让我们感到甜蜜,但这甜蜜又带着苦涩。你知道你是工作地的异乡人,这里不是你的家,但只有过年的时候感受才会如此强烈;而等你回到故乡,田园已经变了模样,人和事都不再熟悉,你终于发现原来在故乡也是异乡人。年月是一堵墙,故乡已无法触摸,但我们终究还是有家可回,而那些在脚下大地上找不到可归故乡的人,却要终生流荡。台湾作家齐邦媛在《巨流河》中缓缓说到,“我出生在多难的年代,终身在漂流中度过,没有可归的田园,只有歌声中的故乡。”此情此景,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算了,还是暂时忘记那些沉重吧。
高兴的是,四五天后,我将裹挟在返乡的人潮中,沿着支横的铁路,向北!
北边有炊烟里的故乡,有暮霭中静默朴素的山川河岳。你若问我为何这么小资,不再多谈一些高尚的东西,我只想说:什么理想之类的,去他的,我要回家!
第三篇:赏析------余光中《乡愁》
赏析《乡愁》
摘要:作为世界级文化大师的代表作品,《乡愁》在文学史上是有着很高的地位的,它不仅仅代表着上一辈人的情怀,更代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情结。本文将以为什么?体现了什么?有什么深意?的方式赏析余光中的代表作《乡愁》。
关键词:
第一:为什么?
“为什么”所问的是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问什么作者能创作出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文学并不只是单纯的艺术形式,因为它要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运行,所以无论如何也离不开社会性的掣肘,纯粹的艺术是没有的。
本作品主要部分作于1972年,正是海峡两岸即将转型的一个时期。台湾地区虽然依旧是蒋介石当政,但他在积极的为蒋经国铺路,战争的阴云有所缓和,风气也有所开放。大陆地区,文革运动已经进行了六年,最初凶猛的势头已经有所衰弱,加上本年内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僵局,虽然看不到文革的终点,但却出现了一丝曙光。
只有社会的允许才能出现在社会上,紧张的社会局势有所缓和,这是作者之所以能创作出这首诗的最重要因素。
1945年蒋介石撤离大陆的时候也有大批的知识分子和闽越百姓跟随,所以说当时的台湾有一半是外地人也不为过。所有中国人心中都有着乡土情结,离开故土几十年,乡愁情怀是难免的。根据拉斯韦尔的“5W”传播理论,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五要素是缺一不可的。“对谁说”这一要素是无法替代的,只有把握好受众这一因素才能获得成功。作品有人接手才能获得成功,几百万人的外来人群为本作品的创造了庞大的受众群体,能更广范围的进行传播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