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
文、教案及知识点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课文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一九七二年一月二十一日
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乡愁》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预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看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消失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答复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一样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纳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着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一样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说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动、和谐动听、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着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共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其次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方句
PPT展现四个比方句(略)
1.绽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方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惦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家乡祖国的肤浅的爱意。
2.四个比方前后挨次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行即,苦痛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用四个比方,让这种简单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详细,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盼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聚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详细事物。这四个比方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方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方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察,准时推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沟通。)
例如: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例如: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共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争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拟,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制造、意象选择的精致、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致圆熟,鲜亮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