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传统饮食有哪些
重阳节的传统饮食
重阳节传统饮食1:羊肉面
“羊”与“阳”谐音,应重阳之典。面要吃白面,“白”是“百”字去掉顶上的“一”,有一百减一为九十九的寓意,以应“九九”之典。京城给九十九岁老人过生日叫“白寿”。有钱人家产日可进行以羊肉为主的宴会,爆、烤、涮以至全羊席。秋天是羊儿最肥的季节,羊肉性暖,可以御寒。
重阳节传统饮食2:花糕
重阳吃花糕始于西汉,当时称为蓬饵,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阳节吃花糕之风大盛,始终流传至今。
重阳节敬老,登高以避灾。“糕”与“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寿高九九”之含义,所以“重阳花糕”成了普受欢迎的节日食品。秋高气爽,登高辞青,品尝花糕,赏菊吟陶渊明诗句,举办各种尊老敬老活动,布满了人间亲情。我国南方普遍有重阳节插茱萸驱邪的风俗,而北京则以敬老为主要内容,所以赏菊多,而插茱萸者少。
重阳节传统饮食3:螃蟹
吃蟹〔方法〕有讲究,如何做到健康吃蟹呢?吃蟹不能没有新奇姜末和食醋。由于螃蟹气味咸、寒,而生姜性温,具有温中散寒解毒之成效;醋除了调味外,还可以杀菌,破坏蟹中的组胺。而且生姜和食醋是调味品,吃蟹时蘸上姜末醋汁,才能使蟹味更鲜美。
重阳节传统饮食4:菊花酒
九九与“久久” 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金秋九月,秋菊傲霜,文人将九月称“菊月”,老百姓把菊花称“九花”,北京将菊花当成市花之一。由于菊花斗寒的独特品性,所以使得菊花成为生命力的象征。在古人那里有着不寻常的〔文化〕意义,认为它是“延寿客”、“不老草”,可使人老而弥坚。
重阳节插茱萸的〔传奇〕
重阳节插茱萸与一个传奇有关,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县有个瘟魔,只要它一消失,就家家有人病倒,每天有人丧命,那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人心可怕却又毫无方法。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
病愈之后,恒景决心除魔,于是辞别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访仙学艺,以除瘟魔。他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天下名山高士,最终打听到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上,住着一位法力无边的仙长,叫费长房。
经过遥远的路途和艰辛跋涉,恒景最终找到了那座高山,并见到了有着奇妙法力的仙长。听恒景说明来由后,仙长费长房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容许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除魔的青龙剑。
之后,恒景废寝忘食,不分白天黑夜地加以练习,最终练就了一身的非凡武艺。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
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事已经学成,应当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回到家乡后,恒景按仙长的嘱咐,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把乡亲们领到四周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预备。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意欲祸害人间。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青龙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今以后,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避疫的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有人分析认为,从节俗的原始意义看,茱萸与登高的结合应当是最早的。但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风俗渐渐稀见了。其改变的因由也许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迁移中去理解。
重阳在早期民众的实践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
实生活,而且对将来生活赐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所以“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翁”(茱萸)。
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
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人们在庆祝重阳节时一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期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崇孝活动。
202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老年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