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的节日习俗
登高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欣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头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春游”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
们还喜爱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由于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此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可以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牢固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成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可以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表达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如今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存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以上,就是我跟你共享的重阳节的相关内容。重阳节吃什么?如今你是不是已经知道了。今年的重阳节立刻就到了,不管回不回家,都吃吃花糕,喝喝菊花茶,感受一下传统节日的气氛。
重阳节的节日风俗2
重阳节的来源说法
重阳节来源1
重阳节的源头,早在《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由此可见,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以庆祝丰收为名的祭祀天地神灵、祖宗的活动,用来感谢天地、祖先的馈赠。到了汉朝,《西京杂记》中就有记载,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风俗。与此同时,还有各种大型的宴会,这都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祭祀活动演化进展而来的,这便是早期的重阳节的雏形。
重阳节来源2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
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
重阳节的节日风俗
赏菊花。菊花和重阳节有很深的关系,重阳又称之为菊花节,所以,在重阳这两,赏菊花成了首要的风俗之一。
登高。这是我们在古诗词里就知道的,因此,重阳又称为登高节,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欣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
插茱萸。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茱萸雅号“辟邪翁”,古人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放纸鹞。这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在国内有一些地方也有放纸鸢的风俗。
吃重阳糕。重阳的饮食之风,除了饮茱萸、吃菊花食品之外,还有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吃糕。当然这在北方,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喝菊花酒。由于菊花被称为“长寿之花”,所以,在重阳节这天就产生了喝菊花酒的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