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的风俗礼仪
作者:古水
来源:《青春期健康·下半月》2019年第10期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
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
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敬老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的源头,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关于重阳习俗活动有现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农历九月农作物秋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说明在远古时期,农历九月会举办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