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岁岁重阳,今⼜重阳”。九九重阳,孝亲敬⽼,最美⼣阳红,⼈间重晚晴。九九重阳节,祝愿⼈间所愿所爱皆“长长久久”!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篇⼀】四年级重阳节⼿抄报⽂字内容:诗词
1.《重阳⽇上渚宫杨尚书》
【唐】李群⽟
落帽台边菊半黄,⾏⼈惆怅对重阳。
荆州⼀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帝乡。
2.《九⽉九⽇忆⼭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处,遍插茱萸少⼀⼈。
3.《九⽇齐⼭登⾼》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何必独沾⾐。
4.《九⽉⼗⽇即事》
【唐】李⽩
昨⽇登⾼罢,今朝再举觞。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5.《九⽉九⽇⽞武⼭旅眺》
【唐】卢照邻
九⽉九⽇眺⼭川,归⼼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花酒,万⾥同悲鸿雁天。
6.《蜀中九⽇》
【唐】王勃
九⽉九⽇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7.《九⽇作》
【唐】王缙
莫将边地⽐京都,⼋⽉严霜草已枯。
今⽇登⾼樽酒⾥,不知能有菊花⽆。
8.《九⽇》
【唐】杨衡
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
不堪今⽇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
9.《奉和九⽇幸临渭亭登⾼得枝字》
韦安⽯
重九开秋节,得⼀动宸仪。
⾦风飘菊蕊,⽟露泣萸枝。
睿览⼋紘外,天⽂七曜披。
临深应在即,居⾼岂忘危。
10.《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兽。
佳节⼜重阳,⽟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黄花瘦!
11.《于长安还扬州九⽉九⽇⾏薇⼭亭赋韵》 【南朝陈】江总
⼼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花开?
12.《沉醉东风重九》
【元】关汉卿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落⼭容瘦。
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愁,
谁肯教⽩⾐送酒。
13.《九⽇》
【明】⽂森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酒,忽对故园花。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登临⽆限意,何处望京华。
14.《奉和圣制重阳旦⽇百寮曲江宴⽰怀》 【唐】崔元翰
偶圣睹昌期,受恩惭弱质。
幸逢良宴会,况是清秋⽇。
远岫对壶觞,澄澜映簪绂。
炮羔备丰膳,集凤调鸣律。
薄劣厕英豪,欢娱忘衰疾。
平皋⾏雁下,曲渚双凫出。
沙岸菊开花,霜枝果垂实。
天⽂见成象,帝念资勤恤。
探道得⽞珠,斋⼼居特室。
岂如横汾唱,其事徒骄逸。
15.《重阳席上赋⽩菊》
【唐】⽩居易
满园花菊郁⾦黄,中有孤丛⾊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头翁⼊少年场。
16.《李都尉重阳⽇得苏属国书》
【唐】⽩⾏简
降虏意何如,穷荒九⽉初。
三秋异乡节,⼀纸故⼈书。
对酒情⽆极,开缄思有余。
感时空寂寞,怀旧⼏踌躇。
雁尽平沙迥,烟销⼤漠虚。
登台南望处,掩泪对双鱼。
17.《同徐侍郎五云溪新庭重阳宴集作》 【唐】独孤及
万峰苍翠⾊,双溪清浅流。
已符东⼭趣,况值江南秋。
⽩露天地肃,黄花门馆幽。
⼭公惜美景,肯为芳樽留。
五马照池塘,繁弦催献酬。
临风孟嘉帽,乘兴李膺⾈。
骋望傲千古,当歌遗四愁。
岂令永和⼈,独擅⼭阴游。
18.《重阳⽇有作》
【唐】杜荀鹤
⼀为重阳上古台,乱时谁见菊花开。
偷撏⽩发真堪笑,牢锁黄⾦实可哀。
是个少年皆⽼去,争知荒冢不荣来。
⼤家拍⼿⾼声唱,⽇未沈⼭且莫回。
19.《重阳》
【唐】⾼适
节物惊⼼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
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涯。
岂有⽩⾐来剥啄,⼀从乌帽⾃欹斜。
真成独坐空搔⾸,门柳萧萧噪暮鸦。
20.《重阳⽇酬李观》
【唐】皇甫冉
不见⽩⾐来送酒,但令黄菊⾃开花。
愁看⽇晚良⾠过,步步⾏寻陶令家。
【篇⼆】四年级重阳节⼿抄报⽂字内容:节名
重阳节
“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为“极数”,指天之⾼为“九重”。“九”为⽼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起,九九归⼀,⼀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认为重阳是⼀个值得庆贺的吉祥⽇⼦。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初九,⽇与⽉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重九”,同时⼜是两个阳数合在⼀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与⽉并应,故⽈‘重阳’。”
祭祖节
重阳节与除⼣、春节、清明、端午、七⽉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祭祖是主要节⽇做节的⼀⼤主题。中国古代属于农耕社会,农业⽂明,是极其重视祖先经验的⼀种⽂明形态。中华民族⾃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有着逢年过节祭祀祖宗的习俗,以⽰孝敬、不忘根本。
登⾼节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的风俗,故重阳节⼜叫“登⾼节”。重阳登⾼习俗源于此时的⽓候特点以及古⼈对⼭岳的崇拜。登⾼“辞青”也是源于⼤⾃然中的节⽓,重阳节登⼭“辞青”与古⼈在阳春三⽉春游“踏青”相对应。
敬⽼节
近代,九⽉初九被赋予了敬⽼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因此九上⼜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在民俗观念中,⼜因“九”在数字中是数,且“九九”与“久久”同⾳,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篇三】四年级重阳节⼿抄报⽂字内容:习俗
登⾼
重阳节登⾼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的风俗,故重阳节⼜叫“登⾼节”。重阳登⾼习俗源于此时的⽓候特点以及古⼈对⼭岳的崇拜。登⾼“辞青”也是源于⼤⾃然中的节⽓,重阳节登⼭“辞青”与古⼈在阳春三⽉春游“踏青”相对应。登⾼的地点,没有统⼀的规定,登⾼所到之处⼤抵分为登⾼⼭、登⾼楼、抑或是登⾼台。⾼风俗其由来⼤致有四:其⼀是源于古⼈的⼭岳崇拜;其⼆是源于“清⽓上扬、浊⽓下沉”的⽓候;其三是源于登⾼“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个荒谬传说“桓景登⼭避灾”。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称花糕、菊糕、五⾊糕,制⽆定法,较为随意。九⽉九⽇天明时,以⽚糕搭⼉⼥头额,⼝中念念有词,祝愿⼦⼥百事俱⾼,乃古⼈九⽉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还做成两只⼩⽺,以符合重阳(⽺)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概是⽤“点灯”、“吃糕”代替“登⾼”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祭祖节⽇之⼀,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带⾄今仍盛⾏,⼈们在每年的重阳节举⾏祭祖活动。⽆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远望,其最根本的作⽤是增强⼈们⽂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
聚⼒。在传统习俗中,清明为“春祭”,重阳为“秋祭”。重阳登⾼祭祖的传统风俗延绵⾄今。
赏菊
重阳⽇,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称菊花节。赏菊习俗源于菊⽂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形成赏菊赞菊的菊⽂化。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
时尚。在中国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菊是长寿之花,⼜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
佩茱萸
古代还风⾏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叫做茱萸节。旧时汉族民间节⽇风俗,流⾏于黄河中下游、淮河、长江流域等地。茱萸是⼀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古⼈认为在重阳节这⼀天登⼭插茱萸可以驱⾍去湿、逐风邪。于是便把茱萸佩戴在⼿臂上或磨碎放在⾹袋⾥,还有插在头上的。⼤多是妇⼥、⼉童佩戴,有些地⽅男⼦也佩戴。茱萸⼊药,可制酒养⾝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味浓,具有明⽬、醒脑、祛⽕、驱⾍、去湿、逐风邪的作⽤,并能消积⾷,治寒热。插茱萸等古俗则是民间登⼭驱风邪的⾏为,重阳节清⽓上扬,浊⽓下沉,⼈们⽤天然药物茱萸等调整体魄健康,使其适应⾃然⽓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