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文性还原《道德经》真面目

更新时间:2023-06-01 07:17:28 阅读: 评论:0

以互文性还原《道德经》真面目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思想的主要来源,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不分章。后分为八十一章,上篇《道经》从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下篇《德经》从第三十八章至第八十一章。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如果说《易经》为“群经之首”,那《道德经》可为“万经之王”,它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和全世界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道德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历经数千年的流传,版本不一,而《道德经》的注释可谓洋洋大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有一些注释的作者由于种种原因偏离了老子所要表达的本义。陈鼓应说老子思想受《周易》影响很大,《易经》也蕴含道家思想,所以《周易》、《道德经》、《易经》一脉相承。郭店楚简的《老子》和帛书的《老子》比较接近《老子》本义,现在通行本仍然存有争议,也难免存在误解。既然《道德经》与其它文本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尝试在这些文本寻找线索和答案。与老子生活在同一时代或者相距年代较近时代的人或作品,其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相同点较多,共通之处较多,《道德经》与其
共时文本构成大的互文结构。
互文性(Intertexuality)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强调每一个文本都和它所在的语言、文学、文化构成互文体系,不仅体现在文本之内语言和结构的互文,也体现在文本与文本之外的文本之间的互文关系。《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语言精湛简练,蕴含丰富哲理,现代人很容易对其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读。探寻老子本义,还《道德经》真面目也是人们千百年来的愿望。根据历朝历代学者对《道德经》的注疏,通过对其语言的阐释,结构的剖析以及哲理的体悟,已经还原了部分原貌,其中互文思考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文本外部互文,《道德经》因年代越久远,所以语言差异造成的理解障碍就越大,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古人对《道德经》的释义从时间上看有一定的优势,《道德经》与其同一时代的文学和哲学文本存在互文性,解释《道德经》时参照其它文本就会更加真实地还原和理解其本义;其次,是文本内部互文,老子《道德经》本身具有玄学的韵味,有些表述极为抽象,但《道德经》本身是以一个完整的体系,有些相同的概念用不同的词汇表示,这样就可以用文本内部语言和结构的互文进行阐释,也有助于真实地还原和理解其本义。
一内部互文
1 “有”和“无”
世传《老子》版本繁多,其各种版本经历过多次传抄、刻印,错字、换字或者章句错位的现象十分严重,失去原文风貌,误解老子本义的现象也十分严重。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虽然也难免有错误之处,但还是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原作风貌。通行版本《道德经》第一章中:“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争议之处在于“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还是“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道德经》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文本,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很多抽象概念在不同章节都有所阐释,所以其文本本身就构成一个互文结构,在同一哲学体系下,几乎不可能同一概念的所指不同。从《道德经》整体的哲学理念看,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万物由道生,道就是阴阳,强调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有”和“无”乃其中的一个体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有无相生”(第二章)、“有生于无”(第四十章)等文字与此句构成内部互文结构,再次证明此处是“有”和“无”是一对辩证的抽象概念,而不是“有欲”和“无欲”相对。因此,“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更加接近老子本义。
2 数字概念
“互文性”涉及文本间涉的问题,体现了文本内部多元文化、多元话语相互交织,也呈示出文本的深广性,以及丰富而又复杂
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道德经》中“一”这个概念反复出现,“一”是与先前的文本产生映射,在
这个互文体系中既要考虑其内涵的相通性又要考虑其差异性。例1,“昔之得一者” (第三十九章);例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例3,“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第十章),其中,例1中的“一”本义为“道”,“得一”意思是“得道”,按大道办事,天地得道,天清地明;例2中“一”的本义为“道”,道就是一,一就是道,“二”指道分阴阳,不论是在《道德经》本身还是《易经》都多次提到“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负阴而抱阳”等。还有一说,道就是“有”和“无”的合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说明“一”和“二”是“无”和“有”的分体,此处“一”指的是“无”,体现了“阴阳合一”的概念,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其实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例3中,“一”的本义指“道”,本句的意思是形体与精神合一,即魂魄和一,而魂指阳气,魄指阴气,其本义还是阴阳合一,阴阳合一即为“道”,“抱一”即“抱道”,体现形体与精神的合一,很难传达“魂魄”就是“阴阳”,其内在含义指“道”。通过文本内部互文结构,同义概念可以相互解释,相互借鉴,相互映射,使后世理解更加接近老子本义。
二外部互文
克里斯蒂娃还指出:“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
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老子《道德经》对中国的哲学、军事、医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先前文本《周易》以及其后世的哲学、军事、医学著作如《庄子》、《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无不渗透着《道德经》的理念,甚至在语言文字和布局结构上都与《道德经》构成一个相互参照,彼此牵连,互为吸收转化的无限开放的网络。
1 《道德经》与《周易》互文
春秋以前《周易》是由历代史官掌管,而老子作为周守藏史精通《周易》,所以《道德经》和《周易》的联系甚为密切。例如,“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二十五章)、“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中,老子强调“反”,何为“反”?《周易》中六十四卦,有五十六卦都以对反为顺序,泰卦反过来就是否卦,乾卦与坤卦相反,损卦与益卦相反,既济卦与未济卦相反。由此可见,“反”的意思就是运动、运转、变化,而《周易》的书名本身“易”就是变化,周而复始的运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中,每一个概念都与《易经》中的概念相对应,《易经》中“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化万物”,道即无极,一即太极,二即两仪(阴阳),三即卦中三爻,与四象(少阴、少阳、老阴、老阳)相通。由此可见,《道德经》与《周易》一脉相承,构成互文文本,可以在《周易》中找到对应的具象概念来诠释《道德经》中的抽象数字。
2 《道德经》与《黄帝内经》互文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7:17: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75048620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以互文性还原《道德经》真面目.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以互文性还原《道德经》真面目.pdf

标签:文本   老子   互文   结构   本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