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儿语》与《鴜鹭湖的忧郁》比较分析

更新时间:2023-06-01 07:16:35 阅读: 评论:0

《湖畔儿语》与《鴜鹭湖的忧郁》比较分析
摘要 王统照和端木蕻良都是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的小说创作为现当代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湖畔儿语》和《鴜鹭湖的忧郁》不仅是二人最富有艺术魅力的代表作,更是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端木作为王统照的后辈,一直受到王统照的悉心指导,二人情谊深厚。作为前辈的王统照及其《湖畔儿语》对端木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鴜鹭湖的忧郁》在某种意义上完成了对《湖畔儿语》的继承与超越。本文将对两篇小说进行分析,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作比较,并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从而揭示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湖畔儿语》 《雌鹭湖的忧郁》 比较分析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ake by the Lake" and "The Melancholy of Lulu Lake"
Abstract Wang Tongzhao and Duan Muhongliang are both famous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terature, and their novel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Lake by the Lake" and "The Melancholy of Lul
u Lake" are not only the two's most artistic masterpieces, but also a monument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As a descendant of Wang Tongzhao, Duanmu has been under the careful guidance of Wang Tongzhao, and the two have deep friendship. As the predecessor Wang Tongzhao and his "Lakeside Children's Language"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Duanmu's creation, "The Melancholy of Lake Lulu" completed the inheritance and transcendence of "Lakeside Children's Language" in a n.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two novels, make comparisons in terms of thematic ideas, artistic techniques, etc., and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so as to reveal their unique literary valu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Lake by the Lake"  "The Melancholy of Lulu Lake"  comparative analysis

一、相同之处
(一)存在互文关系
在《符号学:分析符号学》一书中,法国符号学家、女性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特娃指出互文性起源于解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文本理论。基于索绪尔的语言学和巴赫金的诗学,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互文性概念打破了文本从属于作者的传统观念,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单子式的存在,它总是与过去的文本、现在的文本、未来的文本相互联系着,它们彼此参照,互相牵连,从而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这一理论在诸多理论家的研究下,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互文性”的解释也更加完善。目前,“互文性”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互文性”是指“文本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词,所有的文本都是由这些词构成的”。这一观点的主要支持者是巴赫金和克里斯蒂娃、巴特、里法泰尔等人。狭义的“互文性”则是指“某个文本中的内容确实出现在另一文本之中”,这种观点以热奈特为代表。
王统照的《湖畔儿语》发表于1922年9月25日,这篇小说的主题与其以往的作品相比,现实意味更浓。他在《霜痕 叙言》中说:“那时的青年多构成一个空洞而美丽的希望寄存在未来的乐园之中,然而现实的巨变将大家的梦境打破了。[]正是这惨淡的人生,使得王统照由“爱与美”转向对平民百姓的关注,开始为人民发声,为揭露社会的丑恶而奋斗。《湖畔
儿语》通过“我”与小顺的对话,借小顺之口展现了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情况,表达了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抨击。1936年,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发表于《文学》杂志,引起了巨大关注,胡风称其为“1936年创作‘可宝贵的收获’”。小说以东北大地为背景,展现了“九一八”后东北平原上一片惨象,围绕“偷青”和“守青”,再现了战乱时期东北地区百姓的痛苦与无奈,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愤懑。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的小说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王统照的小说主题,以普通百姓的生活为背景,表现社会黑暗与不堪。《鴜鹭湖的忧郁》除了在小说主题上继承了《湖畔儿语》的主题之外,在主要人物的设置上也存在对应关系。两篇小说均以少年儿童(小顺、玛瑙)为主要人物,借少年儿童之口表现了这吃人的社会对底层人民的迫害。在情节安排上,《鴜鹭湖的忧郁》不仅继承了《湖畔儿语》中女性靠卖身生活的情节,更将这一情节以虚幻恐怖的方式出现,加深了女性悲剧的意味。
(二)具有诗意美
“五四以来中国现代小说文体互渗现象在总体上呈现出诗意隐匿的态势。”[]小说中诗意的表达看似隐匿,然而它并没有离开文学的舞台,而是以其他方式活跃于文坛。这一时期的作
家,小说的创作题材更倾向于下层劳动人民的生存现状,在表现社会现实的同时又饱含作者的个性和诉求,使得这一时期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艺术美。艺术美的集中体现在于诗意美的表现,因为诗意美是情、景、理的和谐统一。而小说中的艺术美可以说是诗意美在小说中的具体化,具体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抒情的表现方式上。
1.象征美
两篇小说的语言具有象征美“象征(狭义)是以具体事物(形象)间接表现思想感情[],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艺术手法。王统照自身具有诗人的气质,他早期追求爱与美的理想,其大多数作品都表现了对美的追求。虽然《湖畔儿语》在主题的表现上开始倾向于对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但在人物的塑造上仍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小说中的主人公小顺,是一个农村儿童,原本家庭还算幸福,如今却过着非人的生活:亲生母亲早早去世,父亲在烟馆中做杂役,后母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卖身体来补贴家用,而他每晚一个人在湖边钓鱼,只有等到后母做完“生意”后才能回家。更可悲的是,女性出卖身体并非只有小顺一家,而是每家每户都这样做:“在马头巷那几条小道上,每家人家,每天晚上都有人去的!……”[]小顺生活的鲜明对比是借助“我”对旧时生活的回忆以及两人的对话表现出来的,
这一对比不仅仅是当时普通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也象征着王统照爱与美理想的毁灭——原本应该在爱与幸福中成长起来的儿童,却早早地经历了丧母、父亲失业等一系列不幸遭遇,而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他在《王统照短篇小说集·序》中说“自此以后,是社会情况的描写较多,个人虚幻的情感不很愿意在笔底下流露了。”[]因此小顺这一人物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他的遭遇是当时百姓生活的缩影,另一方面他又象征着作者王统照艺术风格的转变——由爱与美的理想转向关注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端木的小说是一首诗。”[]《鴜鹭湖的忧郁》中描写了许多意象,如血橙橙的月、惨白的雾等,讲述了两个孩子的悲惨生活——玛瑙的父亲身体不好,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只能在深夜“守青”贴补家用;小女孩小小年纪就出来“偷青”,母亲为了给她留出时间而出卖身体。这些意象与人物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这令人绝望的诗篇——“没有希望,没有拯救。”[]而在这样的绝望之中,小说最后却出现了一丝希望:鸡发出了愤怒的叫声,天即将破晓,光明即将到来。这里的天不再是普通的天,鸡叫不再是普通的鸡叫,而是被作者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农民反抗意识的觉醒,是作者对农民反抗意识的赞美。人民百姓被压迫被奴役的黑暗时光终将过去,只有勇于反抗才能看到希望。     
2.色彩美
两篇小说在色彩词的运用上同样具有诗意美。“无论在文学创作,还是日常交际中,为了真实地反映生活和感受,颜色词的阵容越来越大。尤其是在文学创作中,颜色词的作用是其他词语无法替代的。”[]因此,色彩词的运用在文学创作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湖畔儿语》中,作者用一整段描写了雨后湖边的美景:“一抹绀色间以青紫色的霞光,返映着湖堤上雨后的碧柳。”“叶下的洁白如玉雕的荷花,到过午后,像慢慢地将花朵闭起。”“红霞照在湛绿的水上,散为金光,而红霞中快下沉的日光,也幻成异样的色彩。”[] 雨后的湖边美景在作者笔下变成了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这幅油画最出彩的莫过于光线色彩的变化,霞光返映出柳树的绿,红霞散在绿水上,泛着金光,日光也呈现出奇异的色彩。除此之外,色彩的强烈对比也同样引人注目,荷叶的绿映衬荷花的洁白无瑕,红霞与绿水相辅相成,这一切描写都展现了雨后湖边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端木蕻良的《鴜鹭湖的忧郁》中,色彩词使用得更多,从种类上来说,作者总共描写了六种颜色。虽然色彩丰富,但每一种颜色词的运用,都是为了渲染阴森恐怖的氛围,表现主人公内心的绝望。如小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雾意象,作者在描写雾意象时运用了三种颜色(黄、铜色、白)来突出环境的悲凉与阴冷;在描写月意象时主要运用了红、白两种颜色,来表现环境的压抑;整个故事发生在夜晚,作者主要运用了黑色来描写夜晚景象,同时衬托主人
公的内心情感。除此之外,在鴜鹭湖边的景物描写中,提到了翠蓝色的“过天青”、紫杨,这些色彩词的运用,主要起到了衬托环境的作用,表现环境的荒凉。总之,两篇小说中都运用的大量的色彩词,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3.意境美
两篇小说都借鉴了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艺术经验,把诗歌中写景的创作方法运用的小说创作中,将景物描写与小说中所抒发的情感融为一体,营造了一种独特的意境美。《鴜鹭湖的忧郁》中月和雾意象贯穿整篇小说,而且在小说开篇端木就展开了一段环境描写,作者运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在视觉上写了月和雾的颜色和形态,“红橙橙的”“仿佛哭肿的眼睛”“铜色的雾气”“昏眩地笼罩在湖面”,视觉上造成极大的冲击,同时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通过写湖边三种动物发出的不同声音,与周围安静的环境形成鲜明对照,营造了一种压抑、忧郁的氛围。作者将景物描写巧妙的穿插在人物的对话之中,用一种隐忍、克制的笔调,使得整篇小说都处在忧郁的意境中。 《湖畔儿语》中王统照描写了一段雨后的湖边美景,在这段描写中,作者着重描绘了光与景交织形成的梦幻美景:霞光返映碧柳,红霞照在湖面上,泛着金光。在这层层叠叠的光景中,作者仿佛营造了一种清幽、宁
静的氛围,而且在这一系列景物描写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但这种美丽的景象,在了解了小顺的悲惨遭遇后,也就变得索然无味了。此时的景与情未能达到统一,和诗歌创作中的以乐景写哀情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作者营造的是一种近乎意境的氛围。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7:16: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74995620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湖畔儿语》与《鴜鹭湖的忧郁》比较分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湖畔儿语》与《鴜鹭湖的忧郁》比较分析.pdf

标签:小说   作者   描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