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蝇王》与《珊瑚岛》的互文性解读
【摘要】《蝇王》作为著名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在文学评论界一直受到广泛热议。而它文学成就的取得,一部分要归功于它的互文本《珊瑚岛》。本文将运用互文性理论对两本小说进行分析,解读两本小说中的互文性密码。
【关键词】《蝇王》;《珊瑚岛》;互文性
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小说《蝇王》于1954年出版后不久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在文学评论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然而细读之后会发现,其情节及人物方面都与近一百年前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巴兰坦的小说《珊瑚岛》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但两本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却截然不同,《蝇王》在文学成就上所获得的认同也远高于后者。为了追溯其原因,本文将从互文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两本小说在情节和人物上的关系,研究两本小说是如何实现文本对话的。
一、互文性
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符号学家朱利娅?克里斯蒂娃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以来,学术
界就对它青睐有加,很快成为了后现代主义标识性的术语。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由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一个文本的产生是以其他文本为前提的,它处于巨大的文本网络中,通过与其他文本的相互参照与影响而产生意义。这一理论的提出打破了传统的完整且封闭的文本观念,强调了文本间的开放性和指涉性特征,大大丰富了文本的意义,也得到了许多理论家的呼应。其中法国文学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更适用于文本分析的互文性理论。他围绕前文本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原型主题等方面对文本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文学分析开辟了新的领域。他认为文本间存在共生关系,其产生关系的手法为引用、抄袭、暗示,同时文本间的派生关系则有仿作、戏仿、滑稽反串等方法。热奈特对于两个及以上文本的互文性解读,为本篇论文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蝇王》与《珊瑚岛》
《珊瑚岛》是发表于维多利亚时期的经典儿童小说,它讲述了因为轮船失事而被困在荒岛上的三个英国男孩的冒险故事。小说出版后就大受好评,至今仍被列在许多国家的青少年必读书目当中。作为老师和父亲的戈尔丁,显然对这一经典著作非常熟悉,因此,当他在
战争中对人性失去信心之后,选择了与这个前文本相似的小岛、人物与情节,来展开他对人性恶的探讨。互文性理论中提出,作者同时也是读者,在进行创作之前他读过的文本不可避免会对他的写作产生影响。当然,新文本的产生并不是对前文本的简单模仿,而是在其基础上进行超越与创新。
(一)情节上的仿作
仿作指的是一个文本对前文本的主题、形象和情节等特征的借用,在互文性中被认为是一种文本创作方式。在对《珊瑚岛》和《蝇王》这两个文本的情节进行比对之后,很快能发现这一互文性手段的踪迹。
《蝇王》承袭了在《珊瑚岛》中的四部曲:失事―考察―求生―回归。两本小说中的男孩都是因为意外而被困在了一座荒岛上,《珊瑚岛》的三个主人公是因为船只在暴风雨中沉没而漂到了一座孤岛,《蝇王》中的男孩们则是因为运送他们的飞机在途中失事,飞机着陆在了岛屿上。在登岛之后,《珊瑚岛》的男孩们立刻对岛屿进行了考察,而为了给读者们更多关于前文本的提示,戈尔丁也安排了三个男孩拉尔夫、杰克和西蒙考察了小岛。关于岛上求生的情节,《蝇王》的小孩们完全就是寻着《珊瑚岛》中前辈们的足迹,他们摘
取各种水果充饥、生火、搭棚屋、猎杀野猪,而这些情节都能在《珊瑚岛》中找到。在两本小说的结尾,男孩们都被经过的船只搭救。
(二)人物上的戏仿
在互文性中,戏仿指的是一个文本对互文本的有差异的重复或再现,它可以是对前文本的夸张、变形或者颠倒,也能将其进行改变或转换。巴兰坦《珊瑚岛》中的主人公分别是拉尔夫、杰克和彼得金,三个男孩乐观、勇敢、机智、友爱,是19世纪英国社会中美好品德的象征。其中十八岁的杰克是三个人中的领袖,他沉稳聪明,富于常识和远见,并且值得依赖。拉尔夫是故事的叙述者,虽然他有点沉默寡言,但是意志坚定,有合作精神。彼得金是一个大大咧咧的男孩,常常制造笑料,他动手能力强,是个杀猪能手。三个人在荒岛上互帮互助,团结协作,战胜一切困难,最终荣归故里。《蝇王》借用了《珊瑚岛》中主人公的名字,且在其基础上进行了改写,让读者在阅读时对两本小说的人物产生联想并进行对比。《蝇王》中的杰克是一个意志坚定、极端自我的人,他渴望控制一切,不断地在其人性中透露出野蛮、暴力与邪恶,最终放弃社会道德,成为了一个嗜杀成性的刽子手。小说中的拉尔夫保持着人性中善的一面,开始时他非常享受被选为领袖的感觉,试图带领
孩子们求救,但他的懦弱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邪恶,让他一败涂地,最后成为杰克追杀的对象。猪崽子是由《珊瑚岛》中彼得金?盖的谐音改写而来,尽管他理性有学识,但因为外形与身体的缺陷被拉尔夫漠视,还惨死在杰克带领的猎手手中。
通过互文性的解读,能让我们对两本小说有更全面的了解。互文性的意义并不是要对两个文本进行批判比较,或者找出前文本的短处。两个作品都是它们时代的精品,互文性使它们实现了文本间的自由对话,使两个文本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进而丰富了小说的意义。通过对两个作品的互文性分析,让读者有了更宽泛地阅读体验,来完成《蝇王》与《珊瑚岛》之间的对话。
作者简介:姚娟(1983-),女,湖南娄底人,中南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参考文献:
[1]Kristeva,Julia.Desire in Language: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0.
[2]蒂费纳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M].绍炜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李玉平.《互文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