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精神分析文艺学研究
作者:蔡素霞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6期
摘要:精神分析法盛行于20世纪,它的分析方式为学术界开拓了新的研究空间。本文将对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发展轨迹、对文学研究发展的贡献与其自身的局限性、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进行概括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艺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61-0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艺学以无意识、性本能、梦和文化理论为理论基石“建立起了他的精神分析文艺美学,形成了他关于文艺的动力论、本质论、本体论、价值论和创作论的基本轮廓和构架,从而为精神分析文艺学方法提供了理念和理论。”[1]
一、精神分析文艺学的发展轨迹
精神分析学大量的应用于主要来源于哲学的第三次转向。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渐渐发现对于终极实体和理性的追求和责问变的越来越没有意义,哲学开始更多的关心个人的命运和幸福问题。随着受教育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开始思考而且能够思考每个人自己的命运和幸福问题。原先对整个人类及其历史的考察开始转向到对个人心理和群体性格的探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应运而生。另外,三次工业革命以后,社会开始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生活面临着很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精神处于高度紧张和疯癫状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球性骚乱就是明证。人们慢慢发现,以颠覆性手段和否定性解释对付社会将会产生更加惨痛的后果,而且推翻一个旧世界再建构一个新世界的前景也很不明朗,人类的历史教训也是明证。于是,治疗性手段和肯定性解释变成维护人类心灵正常状态与平衡的主要方法,精神分析就是治疗性或操作性手段的一种形式。[2]而精神分析文艺学作为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1912至1938年,在莱比锡、维也纳和苏黎世三城市出版的《意象》是最早集中发表精神分析批评的刊物。早期的精神分析研究,常常集中在对诸如乱伦的欲望、俄狄浦斯式的竞争、生活中的儿童固恋与作品之关系等主题探究上。[3]在30年代,仍然有许多重要的文艺批评家对精神分析文艺美学观进行探讨。精神分析应用到诗歌阐释中。五十年代精神分析文艺学获得迅速发展,在英美各国精神分析文艺学已经成
为一种重要的批评流派和势力。60年代其影响不但扩大并扩展到文学的接受过程、读者的接受心理。六七十年代以后,弗洛伊德说对文艺学的影响进入了一个后精神分析的阶段。“人们已经开始背离传统的精神分析方法,把弗洛伊德与别的理论——如结构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模式。如拉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理论、克里斯蒂娃为代表的权主义理论以及阿尔都塞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理论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