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更新时间:2023-06-01 07:04:56 阅读: 评论:0

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
作者:沈爱玲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3
        要:互文性理论为诸多新的人文学科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一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这很大的影响和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互文性理论在文学作品的应用。
        关键词:互文性;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沈爱玲,女,(1985-),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200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一、理论来源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的一个较新的概念,也是当今理论界颇受瞩目的关键词之一。[1]11-12
        早在十八世纪的英美文学传统中就已出现互文性的端倪。亚历山大,浦伯就在维吉尔的作品中发现了荷马,这就表明,无论是浦伯还是维吉尔都在涉及互文性文学创作,尽管当时这个术语还没出现。而T.S.艾略特所提出的诗人的催化作用其实也是一种互文性。所谓的催化作用无非是诗人在创作时能够改造经验与文学传统并加以消解,然后进行写作。于是在互文性的多元化合反应中,文学的个性化与非个性化形成文学的张力,凸显文学的魅力。[2]13
        克里斯蒂娃尝试用法文构词规则,在词根前后加上词缀发明了互文性一词。互文性的英文前缀“inter”即表示相互之间的彼此间的,即相互,相涉,相融的含义。而该词中的“texto”在拉丁文中为编织物之意。[3]45据考察,该词可以理解为纺织过程中线与线的交织与混合。有意思的是,作者所采纳的译名互文性二字也与英文中的“inter”“text”大致相涉。在古汉语中意为绞绳时将绳子交错地收在一起,因而可以理解为交错;而原初的意思也带纺织品纺织品的交杂色彩之意。这也是翻译中极为有趣的互文现象,可以说,最初将“intertextuality”译为互文性的译者在翻译时是别具匠心地从西方以及中国传统文字的记忆系统中调出了自己的互文性记忆,从而完成了这个互文性佳译。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7:04: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74296619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互文性   理论   文学   传统   研究   文性   了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