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皮》和“小红帽”故事的互文性阅读(2)
LT
《画皮》和“小红帽”故事的互文性阅读
摘要:《画皮》是清代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中的名篇,关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研究已是恒河沙数,本文试图跳出已有研究的一般范畴,对《画皮》与“小红帽“系列故事进行互文性阅读,以发掘《画皮》更丰富的内涵。
关键词:《画皮》,“小红帽”,互文性
《画皮》作为《聊斋志异》的名篇,其故事广为人知,并因近年来蔚然成风的电视剧、电影改编而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脚本。据笔者的搜索、考察,围绕《画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思想主旨、人物形象、艺术特色、故事来源考证以及原著和其视觉文本的关系。笔者试图跨越已有研究的范畴,引进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小红帽与大灰狼》及其相关的改写文本作为参照,对两者进行互文性阅读,挖掘小说《画皮》更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小说中的男/女性别权力关系。
在此,笔者有必要首先对“互文性”这一概念进行简要的介绍。“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①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互文性”概念既可以用在写作活动中,也可以作为一种批评理论。
“小红帽”的系列文本何以能与《画皮》构成文本互渗?笔者注意到,首先,这两个文本都是关于“伪装”的故事。“小红帽”的故事五花八门,但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还是作为纯粹儿童读物的童话故事,它讲述的是小红帽在探望外婆的途中,遇到居心不良的大灰狼,大灰狼从小红帽口中得知外婆的住处,比小红帽早一步抵达外婆家,吃掉了外婆并穿上外婆的衣服,假扮成外婆的样子;小红帽来到外婆家,被大灰狼的化妆所
迷惑,和外婆一样成为大灰狼的猎物。小说《画皮》中,王生夙夜遇见踽踽独行的“二八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