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视野下的新经典重塑
作者:纪岚馨 徐璐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8年第10期
摘 要:经典重塑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已经掀起一股热潮,为了使文学作品永葆活力,适应新时代读者的审美。文学作家常常根据所处时代、创作目的、主体视角的不同,对文学经典作品加以改写,为其注入新的灵魂。本文在对芥川龙之介新经典中桃太郎形象的变异比较、分析基础上,对经典故事《桃太郎》重构的历史、社会原因和动机以及隐含现实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主张及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层次挖掘,为芥川龙之介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经典重塑 比较视野 芥川龙之介 桃太郎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10-0015-02
1 经典重塑的价值和意义
经典是根植于某一特定时代中的传世佳作,不同时代对经典的定义也不一样。女权主义
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符号学》一书中曾说过:“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由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前人文本的吸收和改进。”[1]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其内容和表达形式常常会受到时代需求的影响,这是因为文学源于生活,不能完全脱离现实世界孤立看待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创作常常会受到时代利益的驱使,不同作品呈现出的特征与特定的时代空间相联系,其中总是折射出政治、历史、社会、心理等价值要素,具有双重功能。因此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不应拘泥于一成不变的传统印象,而应该秉承一种开放性思维。重塑文学经典不仅可以使文学作品保持活力,使其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而且读者通过阅读不同版本的经典作品,解读其存在的特殊意义等同于解读那个时代,从而推动读者走向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可以说文学作品是通往所处时代的一扇门。
历史上,许多作家都从一些广为流传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童话、甚至诗歌戏剧中汲取灵感。例如英国作家爱德华·邦德1972年创作的《李尔》就是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李尔王》;华裔女作家汤婷婷的《女勇士》是借助中国古典小说《木兰辞》而创作;中国作家苏童的《碧奴》来源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这些作品不只是简单地对原作进行解释、分析,而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审美视角、时代观念等对其进行大胆的重构,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文学经典作品正是被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视野作家们的反复重新诠释下,
才能焕发活力,永葆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