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中多重声音论文

更新时间:2023-06-01 06:54:36 阅读: 评论:0

贾樟柯电影中的多重声音
要:在贾樟柯的许多电影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多重音性。这种多重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电影内人物之间的对话。其次,是指贾樟柯的电影与其他的文本之间的互文。另外,他还在自己的电影中提到自己的其他电影,在自己的电影之间形成互文。最后,是共时性的时间。
关键词:贾樟柯 对话 互文性 共时性
在贾樟柯的许多电影中都表现出了一种多重音性,在本文中指的是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多种立场与观念;而导演并没有最终对他们作出裁决与评判,而是让它们在电影之中共存,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从而使电影产生了多元、立体的空间感。这种多重音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电影内人物之间的对话。其次,是指贾樟柯的电影与其他的文本之间的互文。另外,他还在自己的电影中提到自己的其他电影,在自己的电影之间形成互文。最后,是共时性的时间。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作品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贾樟柯电影中的多重音性进行分析。
.电影内人物之间的对话
对话理论是前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来的,他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道:“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的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间的复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1]3而“复调小说整个就是对话的”。[1]47在贾樟柯的许多电影里,人物之间有着不同的立场和意识,然而导演并没有压抑或抬高某个声音,而是使他们处于同等的地位,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得以产生。所以,此处的对话是比喻性的,是指不同的立场、观念、意识等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从而能够相互交流。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
贾樟柯的纪录片《二十四城记》以一个位于成都的即将迁移的旧工厂(成发厂)为题材进行拍摄,全片由对多个人物的采访构成。每个剧中人物都面对着一个不出面的采访记者讲述自己的故事,虽然采访者并不出现,然而他的在场时刻提醒着人们听者的存在,讲述者并不是在进行一场独白,而是对话。虽然采访者很少发出声音,但是其存在无形中规约了讲述者的讲述方式,所以首先这部片子是由多场对话组成的。而在不同的人物之间对于工厂亦有着不同的态度。由陈建斌饰演的宋卫东对于成发厂有着比较眷恋的态度,在他眼里成发厂是一个独立的世界,他自上学起,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厂里的学校就读,而后便留在厂里工作。成发厂便是他的整个世界。而后来成发厂对于由赵涛饰演的娜
娜不再具有这种诱惑力,娜娜也是成发厂的子弟,后来没考上大学,却也不愿意去工厂上班,后来成为一个买手,为阔太太们扫货,“每两个星期都要去一次香港”。不愿意回家,甚至后来等她回家之后,爸爸妈妈都很吃惊。从宋卫东到娜娜之间对于工厂的态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具有家和港湾性质的温暖世界成为了一个要逃离的所在。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6:5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73676619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贾樟柯电影中多重声音论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贾樟柯电影中多重声音论文.pdf

标签:电影   对话   人物   成发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