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_舒奇志

更新时间:2023-06-01 06:47:21 阅读: 评论:0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舒奇志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摘 要:文化意象翻译的实质是体现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为保存源语文化意象原有的文化特质和蕴含,采用异化手段是一种必然,但这种异化必须权衡译语文化的互文接受能力,才能将源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融合至译语文化,体现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互文关系,生产出文化意象新的表现形式。这一异化的本质是一种协调式的异化。本文着眼于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试图揭示文化意象翻译中协调式异化的原则。
关键词:互文性;文化意象;源语文化;译语文化;协调式异化
Abstract:The translati on of cultural i mages is,in nature,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ultural meanings betw een texts.In this process,the
translator has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cultural images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concerned.In order to rerve the cultural flavor,it is necessary to apply the method of foreignization,in w hich the intertextuali ty of the source cultural i mages has to be merged into the target culture.S uch f
oreignization is actually a variation of the cultural images by applying intertextuali ty bad on the cultural contexts of both the source culture and the target culture.It reflects the intertextual relation betw een the tw o cultures after they have been mediatively foreignized.The paper attempts to expo the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ediated foreignizati on of cultural images from the concept of intertextuality.
Key Words:intertextuality;cultural image;source culture;target culture;m ediated foreignization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7)08-0058-03
0.引言
任何语言都包含着广袤而深邃的文化蕴涵,呈现出丰富而多姿的文化意象。如 莎士比亚 不仅是人名标签,更是中古英语语言和文学的意象符号。杜牧诗句 十年一觉扬州梦 中的扬州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而是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憧憬之地,包孕着既深沉又沁心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意象依赖其文化母体以语言为载体承传衍变,成为各民族文化宝藏中的珍贵遗产。当这些文化意象需要转换至另一种语言中时,完全的文化对等是难以实现的,但文化意象的翻译和传递一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形式。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东、西方文化日渐形成了一种互渗、互融、互补的文化格局,探讨文化意象互文性和文化意象的翻译和转换问题更具有一种现实的意义。
1.文化意象的互文性
文化意象是文化记录的语言符号,它凝聚着人类的经验和智慧,是世界各民族观察、分析外部世界的心灵果实,是各民族的历史沉淀和文化结晶,它高度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但是文化意象并非孤立的语言符号,互文性理论关于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的观点,启示出文化意象的构成与文化意象语言符号内部和外部的文化所指彼此联结,表征出文化意象的过去、现在、甚至是将来的意旨,实践着文化意象在语言和文化间的化合过程,这就是文化意象的互文本质。这一互文本质体现了文化意象在某种文化话语空间中的参与价值,揭示了文化意
象与赋予该文化意象意义的语言、知识代码和文化表意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文化意象网络。
文化意象网络的意义或文化意象的互文性来源于其存在的文化母体。法国符号学家里法泰尔认为,一切互文关系都必须置于每一个文本的结构母体中予以考察,文本和它的互文文本是同一结构母体的变体,并认为母体结构对文本变体具有约束作用(黄念然1999)。由此可见,文化母体约束了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但文化意象的 互涉 、 互为释义 从广义的角度看,不只是存在于语内文本和文化内,由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可扩展至人类文明的母体中,并以其文化本色构成对其他文化母体的吸引和渗透,使文化意象跨越语际文本和文化成为可能。所以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另一文化
母体时,既要体现源语文化母体的约束作用以保存其互文意义,又须在译语文化中重建一套约束机制,增加源语文化意象在译语文本中的可接受性。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因此成为文化意象翻译
过程中的关键点。
2.文化意象互文性与 归化 、 异化 策略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双重性:它首先是一种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这种内互文性对源语文化具开放性,相对译语文化却具封闭性。当我们将文化意象翻译至译语文化并使其互文性得以实现时,其互文性在本质上已体现出不同文化间的参照关系,表现为一种超出其内互文性的外互文性(extratextuali ty)。这种外互文性表达了将文化意象互文性对译语文化的封闭性转换为对译语文化的开放性的过程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文化意象的翻译就是作者简介:舒奇志(1967-),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07-05-06(修改稿)
2007年第8期总第221期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 Languages and T heir T eaching 2007, 8
Serial  221
将内互文性转化为外互文性的过程,并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实现互文性的双重意义。
克里斯蒂娃认为 文本 概念指涉的语言具有生产性。这种生产性是研究者通过特殊的分析方法解读出的一种语言潜力,体现对语言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使之变为语言产品的过程(罗婷2001)。在翻译中,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先文本和生成文本之间的关系。文化意象的内互文性转化为外互文性时,译者要考虑到这种外互文性将如何融合到译语文本的文化内互文性。因此,译者既要考虑文化意象的内互文性,又要考虑译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翻译界经常讨论的有关 归化 和 异化 的问题,实际上是互文性上的一种选择,体现一种翻译策略,正如韦奴蒂所说:一种译文是接近读者,另一种译文是接近作者。
罗兰 巴特指出:当文化内涵和知识结构被融入到互文参照系数中时,互文性更是对译者的挑战。哈蒂姆和梅森也认为: 互文性起着主导作用,它表明文本对于原作者而言从来就不是特有的。 进而指出: 一个文本既要依赖于已有的相关文本,又要依赖于能体现控制语类合适性的总条件,这样,互文性使我们将文本置于一个相关的符号系统和惯例系统中。 (Hatim&M ason,2001:124-125)对文本中的共有参照物(co-reference)的认识与我们用熟悉的经验和对文本的理解来区分特定文本的能力有关,以这一观点来看待互文性能使我们较为容易地察觉到某文本的文本功能与其他相关文本功能的联系,这些联系有助于意识形态、人类权利和文化规则等方面的社会性符号在译语中的保存。
译者在采取 归化 或 异化 的策略时,更多的是注重译语文本的内互文性,即考虑较多的是译语文化读者的接受能力。当译文读者的译语文化接受能力强时,源语互文性就能渗透到译语互文中去,表现手
段多体现为异化;当其译语文化接受能力薄弱时,源语互文性就较难溶入译语互文中,表现手段多体现为归化。我国翻译史上 归化 或 异化 策略的使用此起彼伏就体现了这一点,如在汉唐时期翻译佛经,整个文化语境是一种平和开放的状态,未曾顾及异域文化的渗入。而在近代,中国有识之士译介西方文化的目的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因而国人对西方文化持有一种排斥心态。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的两次翻译高潮,性质虽大不相同,但译者使用的策略却相似,都旨在使生成文本接近读者,以使之符合当时中国多数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一种格格不入的情绪。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译界使用异化策略越来越多,译者在翻译时会有意保存译文中的洋味,而读者大众也乐于接受这种洋味。这种文化心态表明译者和读者都意识到了译语文本外互文性的存在,并乐于接受这种外互文性,体验一种新鲜的文化刺激,为文化互渗铺垫了基础,反映了一种文化的相异性因素在另一种文化中的接受意向。而翻译作为一种语言的改造和生产过程,既不能完全违背相异性因素的原有意义,又不能不考虑到这一相异性因素在另一文化中的接受成效。
3.文化意象的翻译转换:协调式异化
文化意象包含很强的互文性。在翻译和传递中,要保持文本内互文性(intratextuality),采用异化(foreignizati on)手段是必要的。纽马克(2001:47)提出语义翻译(mantic transl ation)的观点,要求翻译重新创造出源语的原有风味和神韵。他认为: 词是 神圣的 ,不是因为它比内容重要,而是因为形式和内容本来就是一体 。这一观点与刘勰(南北朝)在 文心雕龙 中所提 文附质 、 质待文 、 因内而符外
的思想是一致的,也与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中所倡导的强调内容和形式不可分的 境,本也 的主张亦即相通。语义翻译寻求的是造就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的境界,与异化策略息息相通。这种翻译可不受时空限制,只要译得好,后代必然依循。交际翻译体现的是归化(domes tication)的翻译策略,它扎根在语境中,是一种 定做 (ta-i lor-made)的翻译,其目的在于满足读者在特定语境中的需要。语义翻译面对的是所有读者,具体处理中必须优先考虑保持原作者的个人风格及其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所以,它比交际翻译更微妙、更复杂、表达更为深刻。因此,纽马克指出(2001:53,转自S tei n er,G., 2001): 按语义翻译译出的译品是艺术品(art),而按交际翻译译出的译品是工艺品(craft)。 由此可见,好的异化(alienation)翻译是翻译追求的终极目标。
纽马克(New mark,2001)对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采用注解持反对意见,认为文化意义本来已体现在文本中,而不是在一连串的注解中,因为翻译本身就是阐释。例如处理莎士比亚的诗句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 s day? 完全可用语义翻译。诗歌本身(内互文性)的文化意象处理就是要唤起读者的想象力,运用语义翻译使读者更能体会到源语文化意象的异域情调。施莱尔马赫(1813)也强调异化翻译的重要性,认为所有译文读起来或听起来都一样的话,源语的特征就会在译语中丧失或夷平。奈达(1974;1975;1977)在其所著中反复提到: 译语读者只有当异文化中的词语及其联想意义已在其文化中重造时,才能接受异文化背景中的地理和历史的相异性。 (New mark2001:45)如 诗经 中的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 卫风 硕人 )描绘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J
am es Legge将其译为 Her fingers w ere like the blade of the young w hite-grass;Her skin w ere like congealed ointment;H er neck w as like the tree-grub;Her teeth w ere like melon ed;Her forehead ci cade-like; her eyebrow s like(the antennae of)the si lkw orm moth 。在此,译者忠实于文化意象的源语互文性,但未考虑互文性在译语中的转换,虽然保留了文化意象,但西方读者初次接触这些译文表达时窥见的这位中国古典美女成了一个异域怪兽。
因此,使用异化手段来翻译和传递文化意象虽然既能保存原有文化意象,更符合文化交流的需求,但这种异化的实现不是一种简单的直译和音译,是一种协调了的异化,是结合源语文本和译语文本依存的文化互文性生产出文化意象新的表现形式。在将文化意象的内互文性转化为外互文性时,译者摆脱不了母语互文性对他的控制,译文读者在阅读和理解异域文化意象时也摆脱不了其母语互文性对他的控制。奎因指出 翻译不确定论 (the indeterminacy of translation)表明译者在没有翻译手册的情况下,要把另一种语言翻译成母语,首先要形成一种分析假设,即认识到译语语言和源语语言有功能上的平行对应,再去处理源语文化意象与译语文化意象的近似性,但要形成这种假设,一定会受其先前语言的导向(王进等,2002)。在整个翻译中,译者已先预设了其母语系统及其特定文化意象,一般会把他的母语及其概念框架(母语互文性)投射到译语上。巴斯内特(Bass-nett,S.,2001)也有此认定,她认为: 每种文化都有其文本格(textual grid),文本格先于语言存在,且存在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这些文本格是人为的、历史的、偶然的构件,它们不是永恒的、一成不变的。当人类内化了这些文本格,使其变得完全透明或自然时,方显其永恒
59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
性。 由此,译者应注意到文本格在某种文化中的存在。在其分析假设的过程中,译者实际上假定了译语读者的态度和思维与他自己是类似的,译者运用自己的语言经验和文化素养来推导和表现整个读者感受世界的方式,用译语来表达文化意象时,他一方面将自己的语言模式强加给了译语读者,另一方面使译语语言本身就体现了译语读者看待世界的文化视野,因为语言不是一种纯粹的表达形式,而是人类感受世界的方式。
从本质上看,异域文化的翻译就是使所理解的意义置于一个新的文化语境中被人理解,这种文化意义必然以一种新的方式在新的语言世界中发生作用。如将hippies译成 嬉皮士 应是一佳译,但中国人透过这3个汉字的聚合所发生的联想可能是一些嬉皮笑脸、玩世不恭的人。这种联想与原词的文化内涵或多或少有某些重叠,但仍然存在较大的文化距离。这种原词语的文化精神与复述精神之间的距离正好是译者必须考虑的,但这种距离又不可能完全克服。所以,无论译者如何力图完整地表现出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他都不能克隆出文化意象的原始意义,因为文化意象生存的母体结构已经改变,译文中的文化意象只是一种可能近似的再现。如金昌绪的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中的 辽西 一词实为一文化意象,如果处理为 Liaohsi,the frontier 较好地传达了 辽西 一词的文化意义,但从frontier一词,译语读者还是难以建构出一个金戈铁马的边关战场,有可能是如西方先人带着斧头开拓边疆的图画。
由此可见,怎样传递文化意象体现的是一种假定的或明显的协调。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处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张力之间,既要力求保留源语文化,又要让译语文化意象的解读者接受源语文化。译者不仅希望将文本中的文化意象能够译出,也希望在译语文化中实现源语文化意象的文化功能。将文化意象译出时,译者要考虑到该文化意象是属于何种文化,译语文化又是什么样的状况,即他要充分考虑到两种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并要跨越这种互文空间(intertextual space),让源语文化的互文性穿透译语文化的互文性,以此使源语文化适应于译语文化,这样既能保留源语文本的文化特色,又能被译语文化读者所接受。这种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两种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 协调式异化 是这一过程中的使用手段,其结果体现的是两种文化发生相互作用后的一种互文关系。依巴斯内特之见,这种互文关系可以通过类比法(analogy)来协调达成,即运用类比的方式在译语文化中寻找并建立一种新的关联,达到最近似的再现。这是一种最简易的方法,却可使文化和文本间的差距缩小,可使源语文化向译语文化倾斜。例如翻译史上争论甚久的经典译例 milky w ay ,究竟是将其归化为 银河 ,还是异化为 牛奶路 ,众口不一,而鲁迅将其译为 神奶路 就是一种协调了的异化,这一译法既保留原有的文化意象,又照顾了汉文化的接受力。而将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中蕴含文化互文积淀的 梧桐 二字译为英文时,朱纯深译为 wutong trees ,就是有意要译语读者意识到该表达的异域情调, 借助不解而产生的陌生感来引发遐思 (朱纯深, 2002),译者试图以此保存原诗中的文化意象,并认为将其译为 the parasol trees,the plane trees 进入的是另一套文化符号象征系统,其联想意义得重新建立。
4.结语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这一互文活动实际上是一对矛盾体,是将文化意象的封闭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实际上一些文化意象一旦离开其文化母体,其内涵意义就可能被误解、歪曲或失落,这更体现出采用异化策略翻译文化意象的必要性,而协调式异化能较有效解决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互文性矛盾。事实也证明文化意象互文性正在或已经借助翻译这一互文活动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财富。在当今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文化交流日趋平凡,各种文化渐成开放性,为协调式异化生产和传递文化意象提供了文化土壤,也为丰富各民族文化提供了机会,更为展示世界文化多元性提供了平台。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Andr Lefevere.Constr ucting Cultures:Essays
on L iterary T ranslation[M].M ultilingual M atters Lt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Hatim,Basil&Ian M ason.Discour and the Translator[M].
Longman:London and New York,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3]New mark,Peter.App roaches to T ranslation[M].Pergamon Press
Ltd.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Steiner,G.After Babel.A spects o f La ng uage and T ranslation[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黄念然.当代西方文论中的互文性理论[J].外国文学研究,1999
(1).
[6]罗婷.论克里斯多娃的互文性理论[J].国外文学,2001(4):9-
14.
[7]王进高旭东.意象与IM AGE的维度  兼谈异质语言文化间
的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2(2).
[8]朱纯深.宋词英译[J].中国翻译,2002(3).
第8期舒奇志 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 60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6:47: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73241619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_舒奇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化意象的互文性与文化意象翻译_舒奇志.pdf

标签:文化   意象   翻译   互文性   译语   文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