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互文性理论文

更新时间:2023-06-01 06:35:24 阅读: 评论:0

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的互文性理论
摘要:通过分析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对互文性理论观点的不同阐释,强调互文性和文学作品的相互影响,并通过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来与传统文学进行比较区分,从而进一步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关键词:文学翻译 创造性叛逆 可接受性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它原是西方文学理论界由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向的过程中所提出的一种文本理论。后来,许多文学理论家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探讨和阐述。法国理论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莉娅·克里斯蒂娃主要受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理论术语。 “任何作品的本文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本文都是其它本文的吸收和转化”。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理论依据,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关联,从而构成文本的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
巴赫金把在“互文性”概念——文本和文化关系引入了文学批评理论。他关于“文学的狂欢节”这一概念,实际上体现了一种互文性观念,揭示了在文学话语与非文学话语之间进行的系统性联系。t·s·艾略特是另一位在互文性理论研究方面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他认为一位诗人的个性在于他能把众多的文学精华蕴含于自身作品的能力,从而使过去与现在的话语并存。
70年代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促使互文性理论迅速发展。一些后结构主义理论家,通过互文性理论打开了本体论的领域,使人类的一切话语都联系起来。 综合理论家的代表性观点,互文性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以热奈为代表,认为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广义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综合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网络。她对互文性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是:互文性的引文不在是简单而直接的,而是通过一些方式进行改造、编辑、扭曲、错位,以此与主体的价值系统保持一致的。但他们都十分重视并肯定了文本的“互文性”,把互文性关系的研究看作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十分注意读者和批评家的阅读活动和文本意义生产活动中的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6:35: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725241865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互文性理论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互文性理论文.pdf

标签:互文性   文本   理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