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流变
作者:万娅丹
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4期
摘要:戏仿是后现代文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叙事手法。了解戏仿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流变,对于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戏仿叙事有很好的铺垫作用。本文以一种历时性的方法考察戏仿的概念、理论渊源及其实践总体发展脉络。
关键词:戏仿;概念;发展流变
“戏仿”(parody),源自于古希腊语parodia,又译作戏拟、滑稽模仿、仿拟等,作为一个历史性概念,其外延和内涵经过长久的发展变化,已经不能用“仿文对源文的戏谑性模仿”来界定。在历史上,亚里士多德、斯卡列格尔、什克洛夫斯基、巴赫金等人在对戏仿进行解释和说明时,难免带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痕迹和部分个人特色,戏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概念释义具有“家族相似”的特点。要想给戏仿一个概念清晰、内涵明确的定义是不容易的,应当在戏仿的产生及历史发展中把握个体特点、核心意义,领悟和把握在不同的历史语言环境中戏仿涵义的“变”与“不变”。
一、古代戏仿理论探源
文艺复兴时期,戏仿的概念内涵有所丰富,并且也有了一定的变化。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本.琼森在他的成名作《人人的幽默》中写道:“戏仿!戏仿!通过不可思议的天赋使它比以往更荒诞。”这种对戏仿的定义,相比古希腊时期偏重“模仿性”的一面,此时的戏仿显然强调了滑稽荒诞的喜剧意义。自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戏仿类作品“规格不高”,许多批评家将戏仿当作低劣的文学形式,认为是一种内容粗俗、风格拙劣的模仿性作品。
二、现代主义中戏仿理论的流变
二十世纪以后,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戏仿手法渐渐进入小说、诗歌或散文的创作中,地位及评价也随之升高。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首先为戏仿“正名”。斯特恩的小说《项狄传》叙述上具有暴露自己的构想或评价他人小说的特点,具有“元小说”的特性。普通的批评家认为《项狄传》为一部模仿作品,而什克洛夫斯基却认为“以形式而言,斯特恩是个彻底的革命者;他的突出处是‘暴露’他的技巧。”也就是说,小说中的戏仿通过模仿另一部小说的普遍规则和惯例使小说叙事技法得以暴露出来。这种“暴露”性叙事是以最真实、最自然的方法来反映世界的艺术方法。事实上,什克洛夫斯基将戏
仿当作文学艺术产生“陌生化”效果的手段。随着戏仿地位的提高,戏仿不但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从此进入理论家的视野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