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文性阅读的内涵、特点与不足
作者:邹花香 曾文苏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21年第03期
摘 要
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教师独特的视野,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互文性阅读能够很好地帮助教师开拓文本解读的视野。从互文性阅读概念的解读谈起,将之与其他阅读方式进行比较,探索互文性阅读的特点,正视互文性阅读在教学中的不足,以期给予语文教育者相应启示。
关键词
互文性阅读 阅读教学 互文本文本解读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1]。语文教材所选的文学作品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文本,经典文本常读常新,教师要不断挖掘文本价值,开阔学生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主导依然是单篇教学,其“高耗时,低成效”的弊端一直挥之不去。近年来语文教育研究者和一线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多篇阅读同时进行的课堂阅读教学路径,各种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方式层出不穷,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推荐“1+X”阅读、群文阅读等阅读教学方式,而互文性閱读涵盖了各种阅读教学方式的优势,避免其他方式的不足,呈现一个有广度、深度和厚度的语文课堂。
一、互文性阅读的内涵
所谓“互文性”译为“文本间性”或“互文本性”。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学者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她认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文本与文本之间可互相作为参照面,
同时作为其他文本的镜子,每个文本都可以是其他文本的补充与整合,也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2]。它充分地运用于文学翻译、文艺理论、外国文学等领域中。北大教授秦海鹰在西方研究基础上兼顾互文性理论的研究对其下了定义:互文性是一个文本(主文本)把其他文本(互文本)纳入自身的现象,是一个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发生关系的特性[3]。这一内涵在语文教育中也继续发展,南京师范大学梅培军、黄伟将其定义为:“互文性把文本看成一个潜在的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4]可见,“互文性”可选取点、线、面作为参照物,引用其他文本进行无限延伸与拓展,由此构成关系网状,使得文本得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