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初阳《项链》课例中执教者用到的文本解读方法有
郭初阳《项链》课例中执教者用到的文本解读方法有文本理论、读者理论、接受美学解读法、注重文本细读和读者的阐释教学读者的阐释教学。
他的每一堂课都是对文本精彩的个性化解读,充满独到之见和个人的深入思考。《项链》这节课的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小说的多元解读:在我们主流观点的解读中,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虚荣的人,她的性格中似乎只有虚荣。在得到晚会邀请的时候,因为没有华丽的服装而用“恼怒的眼光瞧着”丈夫,继而又是“哭泣”又是“悲痛”。在丈夫把全部积蓄拿出来为她定制了衣服之后,她又为没有漂亮的首饰搭配而“郁闷、不安、忧愁”,为“在阔太太中间露出穷酸相”而预感到难堪。在成功借到项链并在晚会上得到众人追捧艳羡后,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但是郭初阳老师在解读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时,没有把她作为一个“扁平人物”以固定化的性格——虚荣来解读,而是作为一个“圆形人物”在分析,她的性格是复杂的,变化的。她变得敢于直面现实了,变得朴素实在了,她懂得了穷人生活的艰难,她辞退了女仆,搬迁了住所,
自己开始做家务。她也是一个有诚信的人,在丢了项链之后,没有说买一个假的还给朋友,而是通过自己十年的辛劳来偿还。她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她“爱美”,这无可厚非,为什么一定要“安于贫穷”呢?不“安于贫穷”就是虚荣吗?郭初阳老师又提到灰姑娘,灰姑娘和玛蒂尔德是一样的啊,她们贫穷美丽,在别人的帮助下参加了晚会,受到了万人瞩目。那为什么我们就认为玛蒂尔德是虚荣的,灰姑娘就是美好的童话故事呢?这样另类的多元解读值得我们深思。
2、互文性分析:“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互文性分析是把文本置于众多相关的文本群中,通过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探究文本后的意义。郭初阳老师在解读《项链》时,就运用了互文性分析的方法,他将《项链》和《灰姑娘》进行对比分析。灰姑娘和玛蒂尔德本身都是美丽但贫穷的,她们都借助外力在舞会上大放异彩。首先在互文本的选择上很到位。
但是不同的是,灰姑娘以爱情来超越等级,有一个幸福和完美的结局;而玛蒂尔德却为此牺牲了青春,变得更加贫穷。如果说“灰姑娘的模式”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项链》
就创造性地改写和颠覆了该模式,这就是莫泊桑的高明之处,这就是经典成为经典的理由。郭初阳老师通过互文性分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莫泊桑小说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3、创新地引入了“原型溯源”:同互文性分析一脉相承,郭初阳老师的这节课引入了原型溯源。还是“灰姑娘模式”,他提到后来的借鉴者都走不出两类情形:一是顺承,于是通俗;二是颠覆,然后经典。第一种,就像《窈窕淑女》、《流星花园》、《曼哈顿女佣》都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第二种,像《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当然还有《项链》,它们的女主人公都很有自己的主见,都具有女性的自我发现意识。
由此郭初阳老师告诉学生,在19世纪的欧洲小说里面,蕴含的一个主题就是“女性的自我发现”。这对以后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类似小说文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