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叙事文本的张力
作者:彭成广
来源:《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5期
[摘要]不同的人称叙事在同一文本中的应用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文本张力,并能深层影响读者接受感知机制的形成,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韩少功在多种文本与不同文类中偏爱第一人称叙事的应用,这既展现了他熟练的叙述技巧,更是其本人文学观与写作立场,乃至艺术美学思想的充分体现。他在作品中通过运用第一人称叙事,既充分干预控制了“叙述者”,又使得作者与“叙述者”的身份交替与重合,产生了“互文”式的独特美学效果,彰显了自我言说的自由权利,实现了写作与现实的交融。
[关键词]韩少功;第一人称叙事;张力;互文
[中图分类号]I01,I0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6121(2017)05006305
叙事人称在文学文本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拥有高度书写自觉的作者而言,使用不同的人称叙事,绝不只是作者的写作习惯,而是作者精心运作的结果。一方面,不管作者有
意无意,同一文本使用不同的人称叙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文本张力,深刻影响读者接受感知机制的形成,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这是文本所产生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选用何种人称叙事,与作者的文学观念、写作立场乃至艺术美学思想是高度契合的,与作者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文学主张或艺术理念紧密相关。本文以韩少功的作品为例,探讨他偏爱第一人称叙事,即“我”叙事的深层原因,以期能够阐述第一人称叙事的文本所产生的独特艺术张力和审美效果。
一、第一人称叙事的文本张力
申丹认为,“第一人称在回顾性叙述中有着特有的双重聚焦,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的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1]238概括来说,第一人称叙事使得“叙述者”与“被叙述者”的关系交织不确定,也使得所叙述的文本处于“可靠”与“不可靠”之间,而“叙述者”不必为叙述的“可靠性”做出任何承诺;同时,“叙述者”既可以透过自我的真实经历“全知视角”叙述,也可以用个体的一面之词作“半知视角”叙述,叙事的空间和灵活性得到了有效的拓宽。
最为主要的是,这种叙事的含混性给予了接受者更多的揣测和质疑空间,从而使得原本封闭的文本更具开放性,产生了独特的文本张力。以韩少功《报告政府》中的片段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