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语篇”的叙述方式与结构
作者:周萍
来源:《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摘 要: 在新闻网站中,新闻文本和后面的评论组成了一个特定的“超语篇”,这是“众声喧哗”的多个语篇,又是一个相对封闭而独立的结构。通过分析“源文本”(新闻文本)的叙述方式以及“流文本”(网民评论)的叙述结构,打破对西方媒体的刻板印象——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很大,媒体的观点容易引起网民相似的情感回应。从大量的语料来看,媒体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是在网络社区中,网民常会在相互讨论、对话中形成新的共识,这些观点往往比媒体更为客观。进而,“超语篇”叙述方式和结构的分析,可以用于解析媒体和受众的“话题关联度”。
关键词: “超语篇”;叙述方式;叙述结构;话题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8)12-0058-12
引 言
网络媒介中特有的“发文-跟帖”现象显示出一种群体性的“叙述(转述)-评论-讨论”过程,这一过程构成了典型的“超语篇”结构,这既是“众声喧哗”的多个语篇,又是一个相对封闭而独立的结构。在网络媒体中,典型的“超语篇”是“一种由不同说话者就同一主题分别实施不同言语行为(语篇),却又前后紧密相连,构成一个整体的、半开放性的言语结构” ① 。在新闻网站中,“超语篇”由“源文本”和“流文本”组成。“源文本”是新闻文本,是“超语篇”的起点,是“超语篇”其他组成部分的出发点、评论对象和基础。“流文本”是“源文本”后面的评论,在“源文本”的基础上展开评论、叙述。
整个“超语篇”,是一个众声喧哗的文本。“源文本”中有报道者的声音和转述他人的声音,“流文本”中有引用他人的声音,也有网民自己的声音。总体来说,“超语篇”的声音分为两类:一是原述;二是转述。“超语篇”就是在原述与转述这两种叙述方式中展开与深入的。那么,原述与转述如何区分?“超语篇”的叙述结构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