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像叙事在湖南省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罗红 殷雪嘉
来源:《收藏与投资》2021年第11期
摘要:科技与艺术的融合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博物馆作为公共教育与知识传播的场所,文化传播与人的体验是博物馆一直以来关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大博物馆开始运用数字图像进行叙事设计,无论是利用文本进行教育传播,还是通过数字图像形成空间叙事,无不体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文章通过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法对数字图像叙事模式在湖南省博物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阐述,探究数字图像叙事在博物馆中的设计策略,为今后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科技;艺术;数字图像叙事;湖南省博物馆
20世纪60年代,随着叙事学研究的兴起,叙事在设计领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就叙事设计或设计叙事而言,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设计理论体系。数字图像作为现代生活的视觉媒介,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通过非物质的传播手段、沉浸式体验等使人与物形成“对话”关系。湖南省博物馆藏有丰厚的湖湘文化资源,在展厅设计、展品陈设与湖湘文化传播等方面都有数字图像叙事的身影。下文将首先分析数字图像叙事的优势,其次就数字图像的三种模式,逐一對湖南省博物馆数字图像叙事手段进行分析,最终总结其设计策略,为同类型的博物馆数字图像叙事提供参考,也希望引导设计师与博物馆对博物馆数字图像叙事产生思考。
一、数字图像叙事的优点
(一)从物质到非物质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史岁月中,文字叙事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互联网的出现和数字影像技术的进步,图像逐渐替代文字成为叙事的主角。新媒体的叙事力量远超传统纸质出版物是毋庸置疑的,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相较于文字,影像的来源完全不同,可作为另一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文本的叙事方式通过科技的可视化、数字化呈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从单一的阅读方式与阅读感受转换成多形态、多感官的体验,与传统叙事相比能更直观、有效地传递信息。非物质的图像叙事从形式上颠覆传统,数字化的动态图像丰富了视觉体验。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物质的视觉叙事载体一般都是纸媒和装置材料,大多数材料都无法二次利用,造成了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非物质图像叙事利用科技对图像进行叙事研究,能被二次利用,并且借助移动端可以形成广泛传播,对于发掘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文化内涵并加以宣传是十分有利的。
(二)叙事完整性与灵动性
图像叙事又分为静态图像叙事和动态图像叙事,其中叙事完整性在不同的图像叙事手段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学者尤迪勇将静态的图像比喻为一个时间的“切片”,认为凝固的瞬间仍然难以达到完整叙事的目的。动态图像则消解了“时间切片”的不足,这种基于时间的图像形态,进一步拓展了视觉信息的维度,可以有效避免叙述过程中的信息偏差和缺失,更贴近人们对叙事完整性的要求。数字技术的支持与应用使数字图像更加灵动、充满生命力与趣味性,在物与人产生互动的同时促进文化的传播,有利于使观众在产生视觉疲劳前就顺利完成对作品的观赏。
(三)科技与艺术相伴相生
数字图像作为设计表现的媒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而逐步发展的。信息技术催生了新的创作手段,向人们展示了经过设计创作的图像在新时代所焕发的无限生命力。这种重生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非物质的。
美国图像理论专家米歇尔(W. J. T. Mitchell)对图像叙事作了时间性、空间性、情节性三大要素上的划分,使之更契合图像叙事的分析需求。故事情节的发生建立在空间环境和时间流动之上,图像叙事难以遵循常规的时间、空间的线性构造,但此三要素往往互相
作用,成为叙事构建的凭据。数字化图像在构建空间和建立时间线的叙事方法上有着独特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文本叙事和静态图像叙事的不完整,这种不完整多来自文本情节的空白,数字图像叙事可以通过音乐、动画、甚至蒙太奇的电影手法对故事情节进行巧妙设计。
湖南省博物馆在科技与艺术的结合上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气势宏伟的辛追墓3D投影、探究汉代天文学中五行星研究的沉浸式球幕剧场以及湖南“人民”家园展览。这些展览都是通过数字技术与数字图像完成对事件的描述,利用现代科技展现了汉代人的风俗文化、对宇宙的探索和生活智慧。科技与艺术相生相成,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文化,艺术的多元与繁荣使科学技术充满活力与趣味,二者相得益彰,为博物馆展陈设计提供了新的路径。
二、数字图像叙事的三种模式
学术界对“模式”有两种定义:一是从生产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炼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二是在生活实践中所得出的经验的抽象和升华。数字图像叙事的模式是从数字技术的实践和图像叙事的发展中总结并提炼出的一种表达故事的体系。数字图像叙事
模式是数字图像与叙事设计的融合,其模式多种多样,本文主要研究非物质性模式、情景虚拟模式、视觉语素模式,通过这三种模式对湖南省博物馆的多处展示设计进行数字图像叙事分析,为博物馆数字图像叙事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一)非物质性模式—辛追墓《T形帛画》动画
非物质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的设计理论课题。数字图像作为设计的叙事与传播媒介,紧密贴合非物质设计的技术要求,但数字图像叙事设计的非物质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非物质设计与物质设计之间的不同体现在产品功能与产品体验上,非物质模式的设计语言的非物质性也主要围绕虚拟动态图像来完成。
湖南省博物馆辛追墓《T形帛画》动画采用的就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数字图像叙事。T形帛画主要表达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对永生的追求。设计师以插图、文本、音乐等因素构成完整的叙事。天界部分的媒体动画介绍了披发的人身蛇尾天神、古人眼中太阳的精灵金乌以及蟾蜍和玉兔等,搭配巧妙灵动的动效和威严、祥和的背景音乐,使得T形帛画的天界、人间、地下三个场景中的每个元素都通过数字技术得以展现,使人充分理解T形帛画的内容,了解帛画中的历史、文化、习俗等信息。
数字图像是非物质的,图像的展示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需要借助媒体的一种或多种形式。相较于T形帛画这种实物观赏及文本介绍,数字图像能对物体本身蕴藏的深层含义作更充分的说明,颠覆传统的阅读模式,注重多重感受,塑造完整叙事体验,使观眾对T形帛画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数字图像叙事加深了人对事件的记忆,有利于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