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现象

更新时间:2023-06-01 06:21:05 阅读: 评论: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现象
作者:邢哲希
来源:《商·财会》2013年第09期
        摘要:互文性这种文学现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不同时代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中更产生了独特表达效果,本文借助理论、立足文本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互文性;古典文学人物塑造
        文学作品属于作者的独立创作,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以前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这种影响尤其深刻。它可能是显性的,例如“用典”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但更多、更深刻的影响却是隐性的。正如作者有时候是有意识地借鉴前人——既有整体模仿,如扬雄仿《论语》而作《法言》,宋玉承《九歌》而制《九辩》等等,又有局部借鉴,如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便是化用的庾信《马射赋》中“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等等。但其实大多数时候,后代作者对前代作者的借鉴是处于无意识的,这种借鉴并不表现在某几个字或者某几句话当中,而是体现在作品的深层结构——情节发展模式、人物形象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设置等
方面。
        这种特殊的文学现象在西方被称为“互文性”。
        提出互文性这一明确概念的是法国学者茱莉亚克里斯蒂娃,她在《巴赫金,词,对话和小说》中对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进行了分析:
        “横向轴(作者一读者)和纵向轴(文本一背景)重合后揭示这样一个事实:一个词(或一篇文本)是另一些词(或文本)的再现,我们从中至少可以读到另一个词(或一篇文本)。在巴赫金看来,这两支轴代表对话和语义双关,它们之间并无明显分别。是巴赫金发现了两者间的区分并不严格,他是第一个在文学理论中提到: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①
        在此基础上她指出: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概念占据了互主体性概念的位置。诗性语言至少是作为双重语言被阅读的。”②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6:21: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71665619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现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互文性现象.pdf

标签:文本   作者   互文性   作品   概念   借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