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19 No.l Mar. 2021
第19卷第1期2021年3月
新时代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Nature 杂志涉中科技报道叙事研究
陈勇胡步芬
(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
摘 要:近年来,Nature 加大了对中国科技发展前沿的关注力度,涉中科技报道日益增多。作为一份国际影
响力极高的综合性科技刊物,Nature 的中国科技报道无疑会对读者的中国认知产生重要影响。Nature 在报道中国 科技新闻时,采取了多种叙事策略;在传播中国科技发展重大事件的同时,隐蔽、巧妙地建构了一个不同于时政
新闻或文学作品来源的中国形象。深入分析这些叙事策略及其建构的中国形象对于帮助读者认清欧美科技媒体涉
中科技报道中根深蒂固的偏见和歧视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自然》;科技叙事;中国形象建构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冀L 1500023 (2021) 01-0062-07
一、引言
Nature 杂志是Nature 出版集团的旗舰。自
1869年创刊以来,它已成长为世界顶级科学杂志。
来自Nature 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2018年Nature
两年期影响因子为43.070,五年期影响因子为 45.819,是全球范围内影响因子最高也最具影响力
的综合性科学刊物。此外,Nature 网站(Nature,
com )每月还有约900万用户访问,其影响力由此
可见一斑。作为一份综合性的科学刊物,Nature
与众不同的是,它兼顾学术期刊和科技新闻杂志
的双重功能,不仅刊发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还
始终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重要进展与重大事件,
因此吸引了大量的读者。作为一份面向全世界数
百万精英知识分子和普通读者发行的综合性杂志,
Nature 在讲述中国故事时,其形象建构功能比普通
的新闻写作与传播更加强大,更具有代表性。
Nature 原创性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论文
(articles )、来信(Letters to Nature )、简讯(Brief
Communications )等栏目上。但在这三个栏目之外,
还有研究热点、新闻与观点、评论、特写、展望
等非研究性文章栏目。其报道虽然与科学研究相 关,但仍然具备一般新闻报道的特征,比如“用 事实说话”,报道要客观、中立或平衡等等。随 着本世纪初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进步,
Nature 杂志越来越关注中国,对中国科技的报道越
来越频繁。针对Nature 杂志的成功与重要影响力, 不少学者从学术出版、学术评价、学术论文写作
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分析①;另一方面,对于 西方世界的中国形象建构,学界几乎都是从文学
作品或欧美主流媒体时政新闻报道出发进行分析
评论②,基于科技新闻报道文本进行形象建构研究
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Nature 新闻报道是如何书
写中国科学事件的?这样的书写具有怎样的潜在
意义?
为回答上述问题,本文以Nature 所刊载的6
篇关于中国生物(基因)技术领域新发展的新闻
报道为语料,从叙事的视角,借鉴新闻叙事分析
理论,结合叙事要素中的对比(互文性)、修正、
反讽等各种隐蔽、公开、含混评论手段叫分析以
Nature 为代表的英美科技媒体涉中科技新闻报道的
叙事策略及其用意。
二、对比:伦理与科学发展原创问题
对比是一种隐蔽性的评论。叙述者将相互对
照或对立的因素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反差从
作者简介:陈勇(1977-),男,东华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研究、海外中国形象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科技中国,形象:英美科技期刊涉中新闻报道叙事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9WX09)。
陈勇等:Nature杂志涉中科技报道叙事研究63
而使意义不言自明[2]o对比还包括修辞上的互文,这在关于中国科技的报道中频繁出现。法国符号学家克里斯蒂娃(Kristeva)提出的互文性这一概念对新闻文本分析有着重要意义:狭义上,每一个新闻语篇都存在于与其它语篇的关系中,所有语篇都是由其它语篇构成;一个语篇的意义与其说是由其作者创作的,不如说是由其互文性构建的叫它们策略性地指涉其它语篇,目的是促成特定的读者反应叫即激活受众的长期记忆,强化过去的思维模式或者形成新的认识和看法。通过使用对比(互文)这一修辞手段,叙述者或者作者隐身幕后,含蓄地表达对新闻事件的看法,避免了在作品中直接表达观点,实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这种颇具隐蔽性的评论手段使读者不太会注意到叙述者的角色及其对新闻阅读的干预,但其效果是唤起了叙述接受者已有的关于描述对象的负面记忆,并予以强化。
Nature2017年8月17日刊发的"China's push for better babies"新闻中,叙述者对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PGD)在中国的大规模应用进行了如下评论:
(1)The conditions there are ripe:genetic dias carry heavy stigma,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get very little support and religious and ethical push-back against PGD is almost non-existent.China has also lifted some restrictions on family size and en a subquent ri in fertility treatments among older couples
(2)Such efforts,for hearing loss in particular, can em jarring becau many people in the West do not consider it a problem to be avoided.In the United States,some deaf couples have ud PGD to lect for congenital deafness,in an effort to prerve Deaf Culture.•••The Chine appetite for using genetic technology to ensure healthy births can be en in the rapid ri of pregnancy testing for Down's syndrome and other chromosomal abnormalities.Although such testing has become routine in the UK and U.S.,many in the West won't terminate a pregnancy just becau of Down's syndrome®
(3)In the West,PGD still rais fears about the creation of an elite genetic class,and critics talk of a slippery slope toward eugenics[4]・
从字面上看叙述者是在分析PGD在中国大规模应用的条件和背景,实则通过指涉其他语篇以唤起读者已有的知识场和价值观等,以达到与读者形成共识的目的,从而强化读者心目中已有的形象。例(1)中,叙述者指出,PGD在中国的应用条件已成熟:第一,遗传性疾病被认为是见不得人的;第二,残疾人获得的支持少得可怜;第三,中国几乎没有宗教与伦理的反对。三个条件无一不指向中国这个消极“他者”的文化:歧视遗传性疾病患者,歧视残疾人,没有宗教信仰,缺乏伦理道德的约束,等等。叙述者的背景分析还指向计划生育政策。例(2)中,叙述者对英美国家的情况进行了正面评论。与中国形成对照的是,在英美国家,遗传性疾病患者不受歧视,很多人做失聪的PGD检测,不是为了终止妊
娠,而是为了保护这种聋哑文化。这种对照所产生的巨大反差将中国和英美国家分别置于消极“他者”和积极“我者”的位置上。叙述者用中国这面镜子反射出英美国家在人性与道德上的优越感,所以在例(3)中,叙述者将中国的PGD筛查与优生学和优秀基因联系起来,以此唤醒读者大脑中的负面记忆,从而产生对中国做法的不理解甚至是反感。在这个节点上,叙述者有意忽略生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其历史渊源,使用简单的修辞推理手段制造负面联想,强化了读者头脑中的既有认知,同时赋予更多新的内容一一个缺乏宗教和伦理约束的东方国家,即使是医学领域中的科学技术应用,也是与英美国家的价值观格格不入。
(4)To many fertility specialists,what,s most striking about China's adoption of PGD is the speed and organization of its uptake.•••The clinics are huge and growing.Qiao's centre carried out18,000IVF procedures in2016.The biggest clinic,…recorded 41,000IVF procedures in the same year.That's roughly one-quarter of the annual number for the entire United States,•••in another670cas.For comparison, 578such procedures were done in the entire United Kingdom in2014[4].
(5)This could be a boon for the country, given the economic arguments for PGD.…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 He has made training genetic counllors—people verd in the risks,benefits and ethical issues related to PGD—a priority.Currently, they are almost non-existent in China冏.
(6)The UK Human Fertilization&Embryology Authority also tightly regulates PGD—limiting its u
64陈勇等:Nature杂志涉中科技报道叙事研究
to400conditions.…PGD has not been an easy ll in the West.The Catholic Church,for example,oppos embryo manipulation,including the removal of cells for testing,as well as the destruction of embryos.There are also social and economic concerns⑷.
例(4)中,叙述者用大量数字显示了PGD在中国的应用速度和规模远超英美,那么读者就很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到了这个节点,叙述者再次使用对比修辞来干预读者的阅读和思考。叙述者认为,在中国,这种现象是经济利益的驱使造成的,而且没有基因诊断咨询师的约束。但在西方国家PGD并没有得到热捧,原因在于有教会的反对、政府的监管、各级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同时还有经济和社会因素的考量。虽然都有经济因素,但在中国是为了节省支出,在英美则是担心患者减少会导致政府减少相关疾病的研究资助,社会因素则是担心常规怀孕方式会受到负面影响。叙述者在阐释影响因素时,并非随意挑选。中国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英美在乎的是合乎伦理道德,维护个人选择,保护弱势群体,这里作者只提经济利益在中国的重要性,只字不提中国一直就有的伦理道德审查约束和生育健康婴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反而强调制约该技术在英美发展的因素都是体现人性关怀的。叙述者没有宜接评判双方孰优孰劣,但分析原因时无形的对比,则体现了巨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从叙述语言也可以看出来。在描述中国一方时,叙述者使用了"pursue,aggressive,comprehensive,systematic, step up efforts,priority,hunting down,outpace,grow
up,thorny questions,rai concerns,shadows,boast, overtake"等词,极力表现中国应用PGD技术时咄咄逼人的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和超常发展速度,以及所引发的外界担忧等等。这种“积极自我+消极他者”的修辞在Nature涉中科技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叙述者将自己的立场隐藏于对比修辞中,实现了欧美媒体一宜声称的“客观、公正”报道。
通过对比,叙述者不仅将英美国家置于道德的制高点,还将自己置于科技领先、科技原创国的地位。
(7)Physicians in the UK pioneered PGD in humans about30years ago.…Although Chine fertility doctors were late to the game in adopting the procedure,they have been pursuing a more aggressive,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path towards its u there than anywhere el.…Joe Leigh Simpson,a medical geneticist•••,is impresd by the quality and size of the Chine fertility clinics.They“are superb and have gigantic units.They came out of nowhere in just2 or3years"[4].
(8)In2010一now bad in Shenzhen and known simply as BGI—the company purchad128 of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genome-quencing machines.Overnight,it became the world*s most prolific player固.
例(7)表明,PGD源于英国,但中国在技术应用上远超英美。这一对比留给读者的印象是,后者缺乏科技原创,只是一个技术应用大国而已。美国遗传学家辛普森的评论具有代表性。他惊诧于中国生
殖医院硬件设施之好、规模之大,但技术呢?英国已经研究了30年了;中国在短短几年间突然冒出来,没有该领域的科学积累,言辞间流露出对中国科技的怀疑。这种对比在Nature2015年11月8日的"China's bold push into genetically customized animals^^报道中也多次出现冏。例(8)中,文章本是报道华大基因研究院拟上市的新闻,但中间有意无意地插入了叙述者对该机构发展历程的回顾:2010年,BGI购得128台全球最先进的基因测序仪,一夜之间成为行业翘楚。表面上,叙述者很欣赏BGI的基因测序能力,实则充分体现了英美国家的科学中心主义,因为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些先进仪器来自美国(Nature曾在2016年6月23日u The quencing superpower"的报道中明确指出此点)叭叙述者通过互文性修辞指涉相关语篇,使中美两国在基因研究领域形成对比,隐蔽且巧妙地表明了叙述者的立场和观点:英美国家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只是应用发展很快而已。
Nature2017年2月23日刊发的"Inside China's pathogen lab"_文开篇即采用互文修辞,指出对中国建立BSL-4实验室的担忧。
(9)Some scientists outside China worry about pathogens escaping,and the addition of a biological dimension to geopolitical tensions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nations.But Chine microbiologists are celebrating their entrance to the elite cadre empowered to wrestle with the world,s greatest biological threats®.
表面上看,是国外科学家在替中国担忧。但叙述者通过互文性,实际指涉的是所谓的病毒泄露事件,以及由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政治关系演变而来的“中国威胁论”。叙述者把中国为科学
陈勇等:Nature杂志涉中科技报道叙事研究65
研究和民众福祉而建立的最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与未经证实的病毒泄露事件和生物武器研究、地缘政治关系联系起来,重构语境和解释框架,以插叙的方式打断新闻故事的正常叙述,无形中激活了受众的负面记忆和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紧张的认知,从而强化了英美受众长期记忆中“不负责任、缺乏透明度”的思维模式。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提及和去语境化,叙述者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图促成读者的特定反应,或者将自己的立场或意识形态悄无声息地传递给受众,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利用对比和互文效果强化受众头脑中对中国固有的偏见,并将此偏见转移到科技中国形象上,试图表明,中国在科技领域的追赶,只是为了追求科技强国地位、证明自己的强大能力。叙述者将西方的担忧与中国的庆祝放到一起,以讽刺的手段强化形象的鲜明对比,以达到构建消极他者的目的。
三、修正:话语消解与消极“他者”形象
修正是叙述者公开评论的叙事策略之一,指由叙述者纠正被人物、叙述接受者曲解的部分。在叙事作品中,由于人物的轻信、无知、精神上的病态或其它原因,对某些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因而说明事件真相的责任由叙述者承担叫由于叙述者的话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他在纠正人物或叙述接受者的误
解时显示了自身的高明。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科技新闻时,习惯使用免责叙述结构,如明显否定结构、明显让步结构等等,用于比较“我们”与作为“他者”的其他民族,否定叙述接受者的先入之见,以达到建构积极的“我者”与消极的“他者”的目的。表面上看,西方媒体使用的是中性或正面词汇来谈论“他者”的不同语言和风俗,充满异国情调和趣味性叫但事实上,叙述者通过修正和免责叙述,否定叙述接受者的先入之见,消解了之前的话语效果;此外,从话题(已知信息)一焦点(新知信息)这一句子的信息结构编排原则来看,越靠近句末,信息内容越新,是对话题进行说明和陈述的焦点。因此,句末成分往往被称为“句末焦点”,是新闻叙述者用来隐含自己立场和观点的重要手段㈣。句末焦点使得新闻叙述者否定“他者”的表述变得客观,符合新闻话语对真实客观原则的追求,即使是公开评论,看起来也是客观的。Nature涉中科技新闻报道中,叙述者通过运用修正效果和焦点位置功效,消解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积极努力效果,建构了一个消极的“他者”形象。请看"China's Push for better babies”一文的叙述:
(10)Early experiments are beginning to show how genome-editing technologies such as CRISPR might one day fix dia-causing mutations before embryos are implanted.But refining the techniques and getting regulatory approval will take years.•••And whereas the expansion of PGD around the world has generally been slow,in China,it is starting to explode[4].
基因编辑技术有可能解决致病的基因突变问题,这是叙述接受者已知的信息,但这种技术才刚起步,
还需要获得监管审批,完成这些动作需要数年时间。转折后的这句话显示该技术还不成熟,且考虑到安全与伦理问题,监管审批也需要时间,暗示英美国家的审慎态度。叙述者把这一内容放到“句末焦点”的位置,凸显英美国家在该技术应用上的科学、严谨态度。正因为如此,该技术在世界各国普遍发展缓慢,但唯有在中国呈爆炸式增长。在第二句话中,前面一半一在世界各国都发展缓慢一是已知信息,对叙述接收者来说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推断;转折之后一唯独在中国发展迅猛一是新信息,作为一个”句末焦点”,此句内容将前面的逻辑推断结果打得稀巴烂,彻底颠覆了叙述接受者的已有认知,从而将中国置于一个不仅与英美国家不同,甚至是与全世界其他所有国家都不一样的“他者”位置,极力渲染一个负面的形象。叙述者通过使用修正手段凸显焦点,将叙述接受者的关注点引向转折之后的新信息,在貌似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隐含了自己的主观倾向和意识形态。请看"Inside China's pathogen lab”一文中的类似修辞:
(11)Many staff from the Wuhan lab have been training at a BSL-4lab in Lyon,which some scientists find reassuring.And the facility has already carried out a test-run using a low-risk virus.But worries surround the Chine lab,too…叫
在这个修正叙述里,尽管已有科学家对中国的做法表示肯定,实验室开展的也是低风险病毒研究,叙述者仍然使用“担忧”二字消解了转折之前正面叙述的话语效果,含蓄表达了对中国实验室的不信任。Nature2016年1月7日刊发的"China embraces precision therapy"—文也是女口此:
(12)Almost exactly one year after US President Barack Obama announced the 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China is finalizing plans for its own,much
66陈勇等:Nature杂志涉中科技报道叙事研究
larger project.But as universities and quencing companies line up to gather and analyze the data, some obrvers worry that problems with the nation5s health-care infrastructure threaten the effort?s ultimate goal of improving patient care tll].
中国在精准医药上开始发力,这是已知信息;但是观察家担心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会威胁到中国试图改善医疗水平的努力,这是新信息。叙述者通过修正修辞,消解了中国在精准医药领域努力的话语效果,并且将叙述接受者的注意力引向当前中国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比如缺乏研发经验、研究人员不足等,及其对救治病患的影响。叙述者通过修正修辞消解了中国为拯救病患而做出的科学努力,并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问题的次要方面o再看"China's bold push into genetically customized animals”一文的
(13)China is not the birthplace of CRISPR. China,however,has been an extremely rapid adopter, aided by a fast-growing rearch budget and the sheer scale of China,'s science establishment,which is largely state-affiliated[6].
叙述者首先指出,中国不是CRISPR的诞生地,但这还不是焦点信息。叙述者进一步指出,该技术在中国能得到快速应用,是因为中国科研资金的快速增长和大量研究机构的参与,当然,这些研究机构基本上是官方性质,将科学话题引向体制话题。通过修正修辞,叙述者将信息焦点定格在新闻背景上,即中国可以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研究中;中国还有大规模的官方研究机构从事相关工作。表面上看,叙述者是在分析新闻背景,实际上是在转移话题。下面这段叙述同样消解了话语效果:
(14)Between2008and2012China9s rearch and development spending fully doubled,•••Now cond in the world*Yet despite its strengths, "China is a relative new comer to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ommun让y and doesn?t have the same institutional-review traditions in place”,says Daley, ...叫
叙述者指出,中国的研发投入已位居全球第二,并将很快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中国在科学研究上投入巨大,这对科技进步,甚至是人类的进步,都是一件好事,但叙述者话锋一转,马上指出,中国还是国际科学界的新人,缺乏象欧美国家一样成熟的同行评价传统。叙述者通过修正修辞,用不成熟的同行评价传统这一指责消解了中国重视科学研究的优势,将关注点引向句末的负面问题。
四、反讽:制造并强化刻板印象
反讽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叙事策略,它介于公开评论与隐蔽评论之间,既可以是公开评论中的话中有话,也可以是隐蔽评论中的言外之意。反讽重视语言符号中的能指功能,它有意破坏言意之间的对应
关系,充分显示了语言的歧义性。同时,反讽强调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的距离控制,它要求叙述者持一种超然、平和的态度,从而使真意隐而不露囱,最终达到否定或批判被反讽对象的效果。Nature涉中科技新闻报道中,叙述者运用反讽否定中国的努力和善意,给科学研究染上政治与道德色彩。请看<l China's push for better babies"—-文的叙述:
(15)The country's central government, known for its long-term thinking,has over the past decade stepped up efforts to bring high-quality health care to the people,and its current5-year plan has made reproductive medicine,including PGD,a priority,an effort that Qiao is leading[4].
叙述者在分析PGD在中国的发展应用时,提到了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字面上看是在叙述中国政府为提高民众的医疗卫生福利着想,但从所用词汇central government"、“long-term thinking"、"5-yearplan”等可以看出,叙述者并非在赞赏中国所做出的努力及其效果。上述表达无一不让叙述接受者产生与中央政府和计划经济相关的阅读反应,而对擅长于长远规划、五年计划的表述,无一不让叙述接受者联想到共产主义国家的特征,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体制完全不同的“他者”形象。此外,从下文语境来看,叙述者刻意忽略或弱化中国的严厉监管措施和审查机制,不断强化PGD应用,从而与英美国家的做法形成对比,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种言与意之间、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偏离或不协调,使叙述者不露声色的叙述产生了事实上的批判效果,否定了中国所做出的努力,最后又将话题从科学回归到了政治层面。u C hina's bold push into genetically modified animals”一■文也有一例:
(16)Becau China is new to global scientific stage,its institutional standards for approving rearch projects are not fully transparent to the world,Da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