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更新时间:2023-06-01 06:06:43 阅读: 评论:0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作者:曾芸
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4
        要:互文理论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异质性,研究互文性的重点在于研究文本之间产生的异质性。互文性中提到,异质性产生于读者与剧作家的对话之中。汤姆·斯托帕德的《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互文性研究是本篇文章的重点。本文的主要运用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观念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汤姆·斯托帕德;互文性;异质性;《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
        1 研究背景
        汤姆斯托帕德是英国当代著名剧作家,他一共获得了一个奥斯卡奖和4个托尼奖,并于1997年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爵位。他的名作包括:《跳跃者》(1972)、《怪诞的效仿》(1975)、《每个好男孩都该得恩宠》(1977)、《乌托邦海岸》(2002)、以及他的成名作《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1967)等。《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
(此后简称《罗》)故事取材于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此后简称《哈》)。它的标题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已死在《哈姆雷特》中是一句台词。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敦在莎剧中只是两个小人物,他们是哈姆雷特的老同学,老朋友。他们在别人看来同时还是国王克劳迪亚斯的爪牙。他们的悲剧不同于《哈》剧所表达给观众的那种悲剧感,因此他们的悲剧更值得当代人去品读与赏析《罗》的故事大部分发生在舞台之下
        2 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首先,这种对话性并非一次性的。这里说的并非一次性有两个层面:一方面是指同一部作品之中,读者与作者的不断磨合;另一方面是指作者与读者的身份互换。以斯托帕德为例,他即使作者(《罗》的作者),更是读者(《哈》的读者)。米哈伊尔·巴赫金曾在他的著作《小说的美学与理论》中提到了对话理论。其中曾提到过一个概念,巴赫金认为,所有的文本都是由表达片段的粘结而成的,文本重新排列并交换了这些语言碎片。这种表述有一定的极端性,但是不可否认,没有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不会有汤姆斯托帕德的《罗》。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6:0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70803619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者与作者的对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者与作者的对话.pdf

标签:读者   互文性   理论   异质性   研究   作者   在于   文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