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56—:(神*化符号学89:;与中国传?*化中/$59”
陈中姚婷婷
摘要:目前国内外的符号学研究都较为注重符号本身的阐释,而对符号认知主体的研究尚需加强,更需关注符号活动的过程#精神
文化符号学意欲建构全新的认知模式,不仅为了阐释符号意义,
更是为了深化符号活动中主客体之间关系的研究。其实,中国
传统文化就非常注重符号活动的过程#“所知”是无限的,而
“能知”是有限的,可以通过“修己”突破“能知”的局限。
中国先哲提出"心知”或曰“三心合一”的修己方式,即"心
身合一”“心物合一”“心心合一”。从认知模式的角度看,这
正是对符号活动过程的关注,强调认知主体的修为对符号认知
和阐释的作用。认知主体的“心知”可以推动精神文化符号学
实现建构追求心灵自由、解放符号意义的理想认知模式。
关键词:精神文化符号学,认知模式,三心合一
Culthral Semiotics of Jingshen and the"Unity of Three-Tiered Self-Cultivation>ic Traditional Chine Culttrr
Chen Zhong Yao Tingting
Abstract:Recent miotic studie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generally attached importance tu tUe inteoreiUon ot sione Uiemlves,but edtos to
study tUe cegnitive subjeci of signs oquio intensiOcation,and furUiee
btenUon sUoulV be pvO ta tUe process of miosis.Tlic calUirb
miotica of Jingshen btempts to cansUucS a bravd-new cegnitive
parabiom,noi only to inteorei the meanings of signs,bui V so to
strevgthev the study oO the relationsUiq betweev the subjecU ad Ue
objecU in miosis.TraPiqonP Chine colture places great emphasis
on the process oO miosis.Although foe a indiviquPi“the known"
is infinite ad“Ue knowaie”is Unite,the Omiuhons of the knowate
ca be spropd vie lf-colhvetion.The CCine saes raid Ue
concept of“unity of three-deed hcuUqpioni:“uniu of Ue mind
ad the body":“unitu of Ue mind and the objective wo OU”ad
a u—U of aeoesm ad empiVc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O
cognitive ppaiom,this concept emphtizes Ue process oO miosis by
focusing on the edecU oO the cultivation oO the cogniVve subjecU on
oognohoonandhe+onhepe+hahoonoteognecTe+unohyothe+hee++dhoe+d
lf-cultivation oO the cognitive subjecU ca promote the developmevt
oO cu U ui'P miotics oO jingshen tu consUyct a iqep cognitive
paeadogm onweooehestessdom otmondoepueeusdandhesmsanonge
oteogneaeobahsdc
Keyword#:colturp mioUcs oO j in$hen;cogniqve pnadiom;unitu°O three-tiered etdouehoeahoon
DOI:10.ki.sam.202101002
符号学作为一门科学产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然而,中国学界自古以来就对有着受自身文化主导的思考#中研究的究竟何在两者的内在是的?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既让我们能够
中国文化中的学思想,又有助精神文化学的
式。
学建立在科学思维的基础之上,注重对符号的客观阐释,索绪尔就强调,是由“能指”与“所指”确的对应 成的。中国
文化中有类似的思想,子的“名”与“实”,但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的是“能知”与“所知”。“”与“指”似
乎只是,却中研究侧重点的,更注的过程,而后者则偏重指称的#
在中国文化中,“所”“能知”而存在,“所知”是无限的,而“能”是有限的。庄子说:“吾生也有,而;以有涯随无涯,已"”(+庄子*主》,2016,p.39)因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
能知的局限,探何所知的过程。
然而,怎样才能以有限的能知去应对无限的所知呢?先秦哲人认为可以通过“修己”突破能知的局限#只有这样才能对任何一种符号都透过表象把
*为政
握其本质,达到孔子所说的境界一“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篇》,2016,p.12)。修己的方式有很多,但其实不外乎认知主体的三个合一:“心身合一”“心物合一”“心心合一”(即“后天之心与先天之心合一”)。这种“三心合一”又通称为“心知”。
“心”(mind-heas)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2016,p.418)荀子说:“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一而静。”(《荀子•解蔽》,
*心术上》,2009,2015,p.343)管子说:“心之在体,君之位也。”(《管子
p.191)庄子说:“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庄子•天道》,2016,p.98)显然,能知与心相关。心知最主要的特质就是整体性认知法,而不同于分割后的分析性认知法。心知的认知主体是认知过程的参与者,而不是观察者#庄子说“火不热”(《庄子•大宗师》,2013,p.322),火就是火,本来与“热”无关,因为阐述了人的感受才会出现“热”。人与符号是不可分割的一体,符号活动离不开人的精神活动,因此,精神文化符号学指出:“人类的符号活动迥异于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它首先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无法与人的主体性或曰人的精神活动相分离的。”(张杰,余红兵,待出版)
三心合一有助于提高能知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庄子所说的“不同同之”(《庄子•天地》,2016,p.72)#$心身合一”是中国传统认知模式的基础,“心物合一”突破了人的空间束缚,“心心合一”解放了人的时间束缚。孔子认为能知方式有三种:“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论语•季氏篇》,2016,p.230)这三种能知都需要三心合一才能实现。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2016,p.476)“良知”与“良能”不同于西方的“本能”,只有后天之心与先天之心合一才能真正获得“生而知之”这样的“良知”。宋代张载从“知”的来源角度把“知”分为两种,其一是“德性之知”,其二是“闻见之知”。要真正准确获得这两种“知”,同样离不开三心合一,尤其是“德性之知”,需要用类似西方所称直觉的方式去悟。
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从精神文化符号学提出的符号的“精神联系”出发,关注符号活动的认知过程,通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心合一”观,去
努力挖掘符号背后的真知,即精神文化符号学所追求的“解释符号同时又不被的解释所束缚”,,以自由,以达到中的“”的境界#
一、心身合一:符号活动的前指称准备
“心知”提倡认知主体首先要“心身合一”,即在符号活动前指称者所应进入的最状态。显然,相对学界对指称的关注,心身合一把的时间提早指称阶段。中国古人在,不把心与身来,而是作为一个#这式不同于仅依靠大脑的思,而是身与心相交融,象思维与概念思结合#
《•》中的“”将心与身交融的认知模式描述得尤为详细。下后,他向箕子请教治国。箕子被的诚意感动,是写下是治国,更是式的“”。箕子“用五事,貌言视听思,是成人”(,2016,p.190),从个方常主体的行为,其是为了达到心身的境界#这五事是:第一事“貌而恭”,在外貌上应该有恭敬的态度,不能出现的神情;第事“言而从”,用词用语要有条理,有;第事“视而明”,要正事物,把外到眼里,才能明,分辨智愚;第四事“听而聪”,要能够精微;第事“思而睿”,思通微则
中,微征兆就能做#注“貌言视听思”的人,对外的很,必然出类拔萃#从《洪范》内可以,古人所说的“修身”是真正在眼耳等“身”上下#所以:“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2012,p.10)显然,在中国文化中,在,心身是最为理想的主体状况,不把心身体,而是要将心与整个身融为#学也有一些类似的思想。学认为,“的是程度不断深入的过程,从感知(perceiv
ed),到注意(noted),到识别(recognized),到解释(interpreted),到理解(understood),到再述(translated)#其中还可以加上很多环节,实际上是一个'无级’的.过程”(赵毅衡,2011,p.172)。梅洛-庞蒂(Merleau-Ponty)在《知觉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书中指出,认知的主体是身心一体,而不应该身心二元。他:“我的身体是我的’力’的般”,“身
不仅把一种意义给予自然物体,而且也给予文化物体”,“词语在成为概念符号之前,首先是作用于我的身体的一个事件,词语对我的身体的作用划定了与词语有关的意义区域的界限”(2001,p.20)。克里斯蒂娃(Julio Christeva)等符号学家也认为身体是人类符号过程的主要住所,他们发展了$身体理论”(Corpo-reality)(塔拉斯蒂,2012,p.20)。显然,在身与心的合一中,西方符号学更青睐前者,而中国传统文化更关注后者,前者可谓“身心合一”,后者则是“心身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身合一”就是把无形的心与有形的身真正融为一体。如果脱离了无形的心,而偏重有形的身,那就会失去身的魂。相反,如果脱离了有形的身,而强调无形的心,那也就失去了魂的载体,不能达到认知的最高境界一道。应该无形与有形合一,无形可以帮助有形,有形可以促进无形,这样才能真正“有无相生”“有无相济”。
“心身合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中常常被浓缩成一个字“身”,比如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修身”中的“身”,其寓意就不仅仅是身,而是包含了“心身合一”。仅用一个字“身”的原因是人们在认知时往往忽
视身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因为有形的身比心较容易把握#在中国先哲心目中,有形的身,与无形的心,乃至人的本体,甚至与天地的大道都是相通的。这种包括了心身合一寓意的“身”在《论语》中出现16次,其中有“省吾身”“正其身”等。《孟子》中这种“身”出现53次,其中有“安其身”(《公孙丑下》)、“诚身有道”(《离娄上》)、“反身而诚”(《尽心上》)、“修身以俟之”(《尽心上》)等。这些“身”都有“心”的意思。
心身合一的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思想中常常被反过来描述#老子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2016,p.18)这句话貌似与儒学思想完全相反,其实二者寓意一致。老子所谓的“有身”为患,是指与心分割开的“身”。这种“身”容易令人自私、狭隘与愚昧,所以老子才会说它“有大患”,这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诫人们要心身合一。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中心身合一的方法是什么呢?《尚书*大禹谟》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纪旳,2016,p.32)这是尧传给舜的十六字心法#这十六字心法即治天下的大法,也是心身合一的要诀。十六字心法指出,人的心思总是动荡不安,而道的核心却微妙难见,所以应该保持精诚专注,并执其中道,以正确认知道。其中的“惟精惟一”目的是心身合一,这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只有做到了“惟精惟一”,才能实现心身合一#除了“惟精惟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专一”“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