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解析:马勒《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

更新时间:2023-06-01 05:58:38 阅读: 评论:0

互文性解析:马勒《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
作者:武宁
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7
        [摘要]由于马勒交响曲客观地存有旁征博引的外在表征,本文尝试运用后现代主义互文性文本批评理论,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宽泛语境下,将马勒《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纳入历史文本的链条中,通过对其主题音调、心理分析、形式结构以及作为电影配乐的分析,从文本间的相互指涉和关联中,多向度和多维度地考察音乐与先前的音乐文本、马勒自身的音乐文本以及电影《曲中情未了》的全面对话,重新审视马勒这部交响曲中的深层意义。
        [关键词]文本;互文性;特征音调;祈求音调;《谁是西尔维娅》;变奏
        [中图分类号]J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7-0018-06
        [收稿日期]2018-04-08
        [作者简介]武宁(1981—),女,山东潍坊人,东南大学在站博士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博士,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南京211189;日照276826)一、研究源起
        熟悉马勒交响曲的研究者可能会注意到这样的事实:旁征博引是这位音乐哲人一以贯之的突出特征。马勒的音乐尽现绚丽多彩,既有浪漫至极的优美柔板,也有尖锐嘈杂的癫狂段落;既能像莫扎特那样澄清透明,也能如贝多芬般豪迈壮阔;你可以听出爱情的美妙与顿悟的狂喜,也可以听出痛苦的无尽与挣扎的焦灼。这位对待艺术严肃认真的艺术家,视交响曲为自己精神世界的箴言日记,那些灵感妙想的倾力书写,无不在人生终极问题的跌宕起伏中,上下求索,终成摄人心魄的交响史诗。
        然而,要支撑起马勒这样庞大叙事的音乐,便需要与之相对应的丰硕的音乐材料,而天才博学的马勒又是如何建构他的音响大厦的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必然要进行针对性的音乐分析。我国传统的音乐分析主要遵循20世纪苏联音乐学家斯波索宾的体系,侧重于和声标记和曲式结构,各种音乐分析的出版物也大量充斥着和弦标记、曲式图,这曾被德国音乐学界称为音乐工艺理论。此种音乐工艺学的分析并非无用,但触及的层次较浅,尤其没有触及音乐的意义层面。而德国传统音乐分析则更注重分析作曲进程中的主题、动机的思维和展开,更加深入地分析音乐的形式。1979年达尔豪斯的著名论文《音乐如同文本》,认为乐音、形式及乐谱都体现一定的意义,
它们都可理解为文本。自此,西方音乐学界揭开了音乐文本研究的序幕。1993年,在德国召开的《音乐是文本》国际研讨会中,达努泽教授及一百多位音乐学家发言,并形成了两卷本文集《音乐是文本》,掀起音乐文本批评的热潮。那么,音乐为何能作为文本来分析呢?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5:58:3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70318619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互文性解析:马勒《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互文性解析:马勒《第四交响曲》第三乐章.pdf

标签:音乐   分析   文本   交响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