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克思主义“文学典型”学说新论
舒开智
【摘 要】“文学典型”学说是建立在文学语言与社会现实镜像功能基础之上的,认为文学通过语言这种媒介可以忠实客观地反映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更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下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理论以文本代替作品,把文学当做语言系统内部的自我指涉,割断文本与外在客观世界的关系,使得文学典型学说受到冲击和挑战.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典型学说,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关于历史发展、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等论说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期刊名称】《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1)001
【总页数】5页(P76-80)
【关键词】典型;语言指涉;反映论;文本;历史唯物主义
【作 者】舒开智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
“文学典型”是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范畴。近年来随着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论的引进与转换,以及对文艺自律性的强调和对多元创作手段与技巧的张扬,使得建立在唯物主义反映论基础上的文学典型学说被淡化甚至遭遇排斥。有学者指出:“典型概念的精神实质是反映论和认识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往往被理解为解说主题的工具,成为人们认识生活的本质、认识真理的一种手段。这种认识显现出19世纪意识形态观念或‘现代知识型’的特点,它在自己的论域内仍是正确无误的,但与当今社会的精神面貌和认知、情感方式以及意识形态观念呈现出愈来愈多的不相适应。”[1]事实果真如此吗?强调通过文学对社会生活本质和历史发展必然性作形象性地揭示与描写的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真的过时了吗?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形成与内涵入手,探讨“文学典型”学说遭遇危机的理论与实践根源,揭橥马克思主义“文学典型”学说的当代价值与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历史考量
“典型”(typos)的希腊文原意为模子,模子铸造的东西具有共同性,典型化的基本涵义就是透过创作实现某种共同性、普遍性或本质性。典型理论的源头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他在《诗学》中提出的摹仿说成为典型论的雏形。在谈到诗与历史的区别时他指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诗是一种比历史更富哲学性、更严肃的艺术,因为诗倾向于表现带普遍性的事,而历史却倾向于记载具体事件。”[2]81这实际上奠定了文学典型学说的理论基础,典型是在个别事物中见出普遍性的事物。贺拉斯用类型代替典型,类型是同类事物在数量上的平均数和常态,他要求人物性格刻画要首尾一致。新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布瓦洛进一步倡导类型说,并由新古典主义艺术家付诸实践。启蒙运动时期,类型说受到动摇,狄德罗开始注意到人物个性化。歌德主张诗人应通过特殊显示一般,“诗人究竟是为一般而找特殊,还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这中间有一个很大的分别”[3]81。在特殊中表现一般,就是从个别、具体的客观事物出发,通过对它真实而完整的描绘,显现出普遍的、一般的规律性,这正是典型化的创作方法。莱辛注意到人物形象的典型性问题,在性格与环境的关系上,莱辛明确主张塑造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性格,他指出:“我们不应该在剧院里学习这个
人或者那个人做了什么,而是应该学习具有某种性格的人,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做些什么。”[4]101他还以高乃依描写的伊丽莎白为例说明作家的最高任务就是塑造特定环境下具有真实性格的艺术典型。
黑格尔在《美学》中用艺术理想中的人物性格或理想性格来指称典型人物。他在继承前人学说和思想的基础上,辩证地论述了理想性格的基本特征。首先,理想性格应是鲜明的独特性和深刻的普遍性的有机统一,构成一个异常丰富的整体。他在称赞荷马史诗中的人物时指出:“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5]303其次,理想性格还应有一个基本突出的性格特征作为主导方面,显出较为明确的个性特征。艺术理想的人物性格,应是“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特征,本身是一个整体,一个具有个性的主体”。[5]307黑格尔从辩证法的角度论述了典型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以及理想性格的基本特征,理想性格与理想环境的关系,其理想性格说成为马克思主义典型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验并吸收以往典型理论精髓的基础上,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出发,使文
学典型的客观形象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赋予“典型”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所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时,又运用他们的辩证法原理——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辩证统一,揭示了典型的内部的复杂关系。
马、恩并不是纯粹地从文学的角度来论述典型问题,而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未来社会发展规律和依靠力量,从文学的社会历史功能和使命的角度,从人的解放和自由发展的高度,来要求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塑造应达到典型的高度。
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马、恩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立场上提出了文学典型的社会历史使命,要求文学作品在表现历史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道路问题上透过纷繁芜杂的表层生活去把握背后的普遍规律。马、恩致拉萨尔的信讨论的是拉萨尔的剧本《弗兰兹·冯·济金根》,单纯就剧本美学形式本身来说,马克思认为剧本在结构和情节方面,比德国任何现代剧本都高明;恩格斯认为剧本“情节与技巧的安排和戏剧性让我吃惊”。但是就剧本所表现的历史内容来说,马、恩都提出了批评意见。马、恩对拉萨尔的批评主要是指出了他没有从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中真实地表现出济金根领导的骑士暴动这一事件的历史真相,没有揭示出这一历史事件失败的真正原因,没有从本质上再现这一事件的真实历史背景。
在对历史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和对社会细节的真实描写中刻画典型人物,是马克思现实主义典型学说的精髓,这实际上也是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内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不只是重视文学的审美价值,更重视文学的历史和社会价值。这也是为什么恩格斯在现实主义的理论视域内思考典型问题的主要原因,在《致玛·哈克奈斯》中,他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您的人物,就他们本身而言,是够典型的;但是环绕着这些人物并促使他们行动的环境,也许就不是那样典型了。”[6]683这实际上是要求作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尊重历史与生活真实,通过对社会生活现象和典型环境等细节的描写,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反映人类社会进程。
二、“文学典型”学说遭遇危机的理论与实践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学说是在其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更多地是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中的命题,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对文学社会属性和价值功能的一种界定和把握,带有反映论和工具论的色彩。但是,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社会认识功能,都可以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展开分析的,文学典型理论所赖以存在的理论假设前提——社会历史批评,只是众多文学批评和分析中的一种理论视角,社会历
史批评的局限性和弊端同样也影响文学典型学说在当下文学实践中的适用性和阐释效力。而且在创作实践中,在表征历史规律这样的宏大叙事中,人的私人化的一面、生活中偶然性的一面、历史中丰富性的一面被排除掉了。社会历史批评相对忽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包括对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由此导致对文本自身特性的研究不够。同时社会历史批评赋予文学作品过多的社会功用,使读者的阅读自由和自主创造性没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文学典型学说在面对现代主义的意识流小说、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文学等方面显得捉襟见肘。
从理论发展来看,文学典型学说遭遇危机,与现代以来西方文论与美学的范型转变有关。西方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论,对作者中心论的消解和彻底粉碎,对文学真实观的解构与重建,对文学语言与物质现实关系的颠覆与重塑,成为文学典型学说不断走向式微的重要推进剂。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出:“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东西。它和思想一样,有独立的生命,而且纯粹按自己的路线发展”。[7]142作为对现实主义理论的反动,他要求艺术家完全关注形式,远离道德生活。20世纪的西方文论经历了语言学转向,索绪
尔提出了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以及关于“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的划分,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文论。尤其是形式主义文论研究,使语言摆脱了传统“反映论”观念的束缚,成为一个与物质实在无关的自我指涉的独立自足的分析对象。人们不能通过语言来实现对外在客观对象世界的把握,相反,语言表征并建构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本身。在形式主义文论的视野中,语言是一个斩断了与外部联系的独立自足体,“它不允许随意安排;语言是一个系统,它只知道自己固有的秩序”。[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