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动态观察
———以2020年出版图书为线索
□赵孟仲
【导 读】本文聚焦当代西方艺术哲学,对2020年国内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书籍进行盘点,以呈现国内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的趋势、成就和发展方向。在对西方前沿研究的译介不断推进的同时,中国学者以西方理论视角对中国艺术、世界艺术史进行的反思亦可谓成果颇丰。这些书籍关注艺术现实,研究视角丰富,将为国内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带来更多启发。
【关键词】艺术哲学 艺术理论 当代艺术
艺术在整个哲学史上一直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尽管针对艺术的哲学反思古已有之,但自20世纪艺术革命在西方兴起、艺术创作与欣赏在大众中普及,艺术新现象随之产生,非但经典艺术哲学问题尚难定论,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因此,近几十年来,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大众也逐渐对艺术理论产生一定兴趣。
在这样的研究热度和社会需求下,尽管席卷全球的疫情不可避免地给图书出版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2020年国内仍有一大批艺术哲学相关书籍相继出版。本文以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为话题域,从三方
面对2020年出版的相关书籍进行盘点与梳理,以此窥得当下国内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的趋势、已取得的成就与发展方向。
一、西方经典理论的引介
该类书籍的内容主要围绕西方现当代艺术哲学领域已有深远影响力的经典理论展开,包括对名家著作、访谈、演讲的翻译,对国外相关研究著作的翻译,以及国内学者对这些理论的研究。从此类书籍的构成可以看出,在现当代艺术哲学研究中,欧陆哲学尤其是法国哲学是一块高地,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巴塔耶、鲍德里亚等名家对当代艺术的研究在国内广受关注,相继成
63
盘
点
为研究热点。现当代艺术史学者同样对艺术现象进行了哲学反思,英国艺术史学家贡布里希、美国艺术史学家夏皮罗的理论也是国内学界译介、研究的热点。
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Deleuze)聚焦“身体”的美学思想近十年来在艺术哲学
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其多部原著已在国内被翻译出版,国内外学者的德勒兹研究也相继面世。《身体·空间·时间———德勒兹艺术理论研究》(张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是国内学者的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专著,聚焦德勒兹美学中至关重要的“身体”概念及其与“时间”“空间”的关系,以此梳理、呈现德勒兹的美学思想。《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博格,南京大学出版社;原书为DeleuzeonMu sic,PaintingandtheArts,2003)是美
国学者罗纳德·博格(
RonaldBogue
)的德勒兹研究专著,是其“德勒兹与艺术”系列著作中的一本。该书聚焦德勒兹对音乐、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分析;博格将德勒兹的解读与其他解读进行了比较,有助于读者从不同角度理解德勒兹理论中一些
颇为晦涩的概念。此外,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了《在哲学与艺术
之间———德勒兹访谈录》[1]
(德勒
兹,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原书为Pourparlers:Deleuze,EntreArtetPhilosophie,2013),该书收录了16篇德勒兹访谈实录,内容涉及艺术批评以及德勒兹与戈达尔等艺术家、福柯等哲学家的思想交锋,是理解德勒兹艺术哲学的绝佳辅助读本。
另一位法国哲学家、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先驱乔治·巴塔耶(Geor gesBataille)近年来也颇受瞩目,他的艺术哲学聚焦爱欲与死亡,视角独特,个人色彩强烈,已有诸多作品在国内被翻译出版。2020年出版的《爱神之泪》(巴塔耶,尉光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原书为LesLarmesd’Eros,1978)是其最后一本著作,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解读,对艺术史上情色观
念的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国内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展开,《通向巴塔耶:耗尽、色情与至尊性》(张生,南京大学出版社)是国内首部巴塔耶研究专
7
3
著,该书梳理了巴塔耶爱欲艺术理论的三个核心概念“耗尽”“色情”“至尊性”,以探索巴塔耶对艺术、政治哲学、人类学等各领域之反思的内在关联。
《独异之物:建筑与哲学》(鲍德里亚、努维尔,周莽译,北京出版社;原书为LesObjetsSinguliers:ArchitectureetPhilosophie,2000)是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与法国建筑师让·努维尔(JeanNouvel)的对谈实录。以艺术和哲学为语境,聚焦“独异之物”,即具备独特性的、无可代替的事物,探讨建筑的本质、艺术的自由,对未来城市展开想象,并由此深入日常生活、文化、政治等其他话题领域,最终指向自由的困境等问题。
E.H.贡布里希(E.H.Gombrich)《艺术的故事》在国内多次再版,针对其艺术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贡布里希研究文丛”先后出版了《贡布里希遗产论铨》(保
罗·泰勒编,李本正译,范景中校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原书为MeditationsonAHeritage:Pa persontheWorkandLegacyofSirErnstGombrich,2014)和《贡布里希论坛暨文献展论文集》(孔令伟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前者为2009年贡布里希诞辰100周年之际在伦敦召开的贡布里希纪念研讨会之论文集,收录了彼得·伯克、马丁·坎普等学者的十篇相关文章,内容涉及艺术史、文化史、哲学等多个领域,探讨了“图式与共相”“制作与匹配”“艺术的力量”等话题,同时还收录了贡布里希的书信、日记、讲稿等重要档案以供参考。后者则为2018年由中国美术学院和广西美术出版社联合举办的“贡布里希论坛暨文献展”之论文集,收录了杨思梁、孔令伟、杨振宇、陈平、杨晓彦等国内研究者的相关论文共十七篇,这些论文或将贡布里希思想与其他理论进行比较,或将其置于中国语境进行考量,或结合教育等其他学科进行探讨,从不同视角对贡布里希艺术史思想进行了解读。国内学者的贡布里希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贡布里希视觉艺术观念研究》(高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贡布里希研究专著,全面探讨了如“艺术生态壁龛”、图式论、情境逻辑论等重要理论和概念,以及其在中文语境中的适用情况,并尝试将贡布里希艺术理论与中国古典画论做比较研究。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夏皮罗,高薪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原书为WorldviewinPainting—ArtandSociety:SelectedPapers,1999)与《爱神之泪》同属南京大学出版
83
盘
点
社棱镜精装人文译丛。该书是艺术史学家迈耶·夏皮罗(MeyerSchapi ro
)的艺术哲学文集,收录了夏皮罗生前从未发表过的部分文章及演讲稿,内容从艺术作品、日常艺术经验入手,对艺术问题进行哲学、社会学视角的深入剖析,语言平实、观点清晰又具有相当的理论深度。
《达·芬奇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论美》(弗洛伊德,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重新翻译、编集了精神分析之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关于艺术与美的九篇论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艺术家的经历、心理、创作动机及作品,其中《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是西方艺术领域精神分析学派的原点。
二、西方前沿研究的引介随着近年来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也出现了大批对国外前沿理论的译介。从2020年出版的此类书籍可以看出,当下的艺术哲学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更为具体,越来越深入艺术的现实语境,并且随着跨学科研究的开展,艺术研究的视角也越加新奇独特。
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en)的理论是近几年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散文的理
念》(阿甘本,王立秋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原书为I
deaofProse,1995)是其美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分别是《语言与死亡:否定之地》和《诗节:西方文化中的词与魅
影》。[2]
该著作对诗歌、语言、政治、
爱、情感等进行“星丛式”的分析,
运用了寓言、谜语等多种文体,关注哲学与诗的关系,思路在哲学与艺术间不断转化。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AlainBadiou)在艺术哲学
研究领域也享有较高知名度,文集《论电影》(巴迪欧,李洋、许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原书为Cinéma,2013)收录了他30多篇关于电影的文章,所涉猎的电影风格、年份跨度极大,从哲学角度结合巴迪欧自己的政治哲学和德勒兹的影像理论等,对电影进行分析和解读。《通过身体
来思考:身体美学文集》(舒斯特曼,张宝贵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原作为ThinkingthroughtheBody:EssaysonSomaesthetics,2012)是美国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RichardShusterman)的文集,内容涵盖其“Somaesthetics”[3]
概念的由
来、整体理论结构,以及以此对各类艺术作品进行的探讨、对生活与艺术关系的反思。《具身化———理查德·舒斯特曼美学思想研究》(王亚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则是国内学者对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研究
9
3
成果,以“具身化”为主线,呈现了舒斯特曼融合生活经验与形上理论的美学思想。
现今的艺术哲学研究也得到了其他学科研究成果的助力。《奇特的工具:艺术与人性》(诺伊,窦旭霞译,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原书为StrangeTools:ArtandHumanNature,2015)的作者、美国哲学家阿瓦·诺伊(AlvaNoё)在该书中提出,艺术已经成为一
种新的认知、探究的工具,他尝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理解艺术作品、艺术的价值、艺术与哲学的关系,提供了大量扎实的艺术作品实例分析。《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艺术》(巴雷特,关 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原书为KristevaReframed:InterpretingKeyThinkersfortheArts,2010)的作者是澳大利亚学者埃丝特尔·巴雷特(EstelleBarrett),她解读了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语言的双重性”等关键概念及其与艺术家、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探究艺术在社会中的角色问题;并将语言学与视觉艺术构建起关联,以克里斯蒂娃理论分析现当代艺术作品。
艺术批评同样是研究者的重要关注对象。在《来日非善:艺术、批评、紧急事件》(福斯特,李翔宇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原书为BadNewDays:Art,Criticism,Emergency,2017)中,美国艺术史学学者、艺术批评家哈尔·福斯特(HalFoster)从艺术批评以及艺术批评家在当代艺术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解析了20世纪末的真观念转变、艺术作品归档冲动、恐怖主义带来的影响、艺术圈近年来对批判性的态度等问题,结合社会事件等现实语境,对当代艺术现状进行了全面反思。《回视:历史想象与图像修辞》(霍利,王洪华译,复旦大学出版社;原书为PastLooking:HistoricalImagi nationandtheRhetoricoftheImage,1996)是美国艺术史学学者迈克尔·安·霍利(MichaelAnnHolly)关于图像和文本之关系的研究著作,从艺术批评家对作品的研究、评价和诠释入手,论证艺术史上作品中的再现手段一直以编码的形式继续出现在艺术批评中。
如今,大众艺术、流行时尚、各种亚文化成为艺术研究不可忽视的新土壤。《隐在亮光之中:流行文化中的形象与物》(赫伯迪格,席志武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原书为Hid ingintheLight:OnImagesandThings,1988)是一本亚文化研究著作,作者英国学者迪克·赫伯迪格(DickHebdige)是文艺批评家,其艺术研究有非常明显的跨学科特点。该书以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借助符号学、大众文化等理论,深入探讨各种流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