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 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1分)
(2) ___________________,破灭之道也。(苏洵《___________》)(2分)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对大自然雄奇景象的赞叹,引出英雄豪杰的事迹。 (2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以下是青浦某中学高一学生阅读完《乡土中国》后归纳的阅读这类著作的策略,不适合的一项是( )(2分)
A.关照全篇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逻辑。
B.分析日常生活描写,领悟作品社会意义。
C.抓住核心概念,以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
D.梳理出作者所形成结论的相关研究思路。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空白处,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元宇宙是一个以众多用户为中心的无限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一个源于科幻小说的概念,首创于1992年的小说《雪崩》。作品描写了现实与虚拟这两个
既关联又分离的平行世界,现实中的人通过拟现实设备,以虚拟化身的形态投射在虚拟世界中。
①也有被现实化的虚拟想象
②而人们可以通过现实世界中的入口进入其中
③一个与互联网紧密相连的多维数字时空
④里面既有基于实用目的被增强的现实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材料一:
①罗兰·巴特在《文之悦》里说:“文即织物。”对中国人来说,这很容易理解。《说文》释“文”的本义即“错画”。所以在中文里,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文章有千丝万缕的牵连。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文本都是由诸多前/潜文本中引出而重编的新的织品。
②巴特所见的“织文”,何尝不就是王安石所讥议的“编事”?但是李商隐的高妙之处在于,他总是做得到“用旧合机”“用人若己”。他以一个统一的意思,让不同的文本像橘瓣一样聚焦,以己意与原典相发明,“化堆垛为云烟”。这两相发明的效用,在于作者互文的拼贴物,将其原有的更为丰富的内容带进了新的场合。
③刘若愚曾就李商隐《锦瑟》一诗的众说纷纭写道:这首诗存在这么多论争,可见大多数读者都受到此诗的强烈影响,并且感觉到了诗中具体表现出来的某一境界,尽管在描述这个境界与形容对此一境界的反应时,他们会有很大差别。一些批评家可能误解了此一诗的境界的本质,错认了他们反应的缘由,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反应不真实。
④我们试着从互文性角度理解这一问题。一个繁复的文本总是能够唤起读者的多重阅读体验,像刘若愚说的,他们的反应并非不真实,然而有一些反应没有正确缘由,这就是误读。尽管从“诗无达诂”的意义上说,没有哪种阅读不是误读,一如哈罗德·布鲁姆所说,没有哪种解释不是曲解。但读者寻找唯一正确的解释的冲动绝不会停止。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之十二曰:“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①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中国传统的笺注,大抵只注出处,认为出处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导,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如果发生理解上的分歧,一定是互文关系挖掘不力。高阳在《<锦瑟>详解》一文中的看法,就代表了这种自信:“我作考证,以穷极源流为尚;义山诗号称难解,但本此义一字不放过,解亦不难。”
⑤也许有人会说,互文性理论从文学中抽离了现实生活,切断了文本与现实的联系。要做
李商隐的解人。必须寻绎他真实的生命史。可是,离开浇覆在他文本之上的盘根错节的互文关系,所谓真实的生命何从侦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不是在说鲜活的情感只有瞬间的真实性吗?个人的记忆是靠不住的,我们最终只能依靠文本世界所保存的记忆。
材料二:
①从古人著作里收集诗歌的材料和词句,从古人的诗里孽生出自己的诗来,把书架子砌成一座象牙之塔,偶向人生现实凭栏眺望。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发达到极端,可以使作者丧失对具体事物的感受性,恰像玻璃缸里的金鱼,生活在一种透明的隔离状态里。
(2)我们古代批评家也指出相同现象:“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惟学古人句样而已。”这是讲明代“七子”,宋诗病情还不至于那么沉重,不过它的病象已经显明。南宋陈渊在旅行诗里说:“渊明已黄壤,诗语馀奇趣;我行田野间,举目辄相遇。”陶潜当然是位大诗人,但是陈渊觉得一眼望去都是六七百年前陶潜歌咏的情景,那未必证明陶潜的意境包罗得很广阔,而也许只表示自己的心眼被限制得很褊狭。
③早在南宋末年,严羽对本朝诗歌已经作了公允结论:“近代诸公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明人对宋诗的批评也逃不出这几句话,例如:“宋人又好用故实组织成诗,用故实组织成诗,即奚不为文而为诗哉?”宋诗是遭到排斥了,可宋诗的习气依然存在。清代的“浙派”诗“无一字一句不自读书创获”,“同光体”诗把“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们明说承袭了宋诗传统。可是痛骂宋诗的朱彝尊一样“贪多”炫博。师法白居易的吴伟业也獭祭②典故,这不也是旁证么?
④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有个流弊:把诗人变得像写学位论文的博士,“抄书当作诗”,要自己的作品能够收列在图书馆里,就得先把图书馆安放在自己的作品里。偏重形式的古典主义还有个流弊:把诗人变成有营业执照的盗贼,不管是巧取还是豪夺,是两昆体那样认准一家区打劫还是像江西派那样挨门排户光顾。
【注】①西昆:宗法李商隐的宋初诗派。此处代指李商隐。②獭祭:意指陈列。
3.以下不符合材料一对“互文性”阐释的一项是( )(2分)
A.刘勰:夫经典沉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扬、班以下,莫不取资。
B.王若虚: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C.艾略特:不仅最好的部分,就是最个人的部分也是前辈诗人最有力地表现他们不朽的地方。 D.克里斯蒂娃:任何的文本都是一些引文的马赛克式的构造,都是对别的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4.以下对材料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罗兰·巴特《文之悦》中对“文”的理解与《说文》基本一致,这为下文综合运用中西文论做了铺垫。
B.刘若愚不否定一些批评家对《锦瑟》的反应是真实的,但并不意味着“误解”或“错认”也是正确的。
C.元好问寄希望于一部理想的权威笺注,这与高阳《<锦瑟>详解》中所持的观点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D,李商隐的诗歌已经道明个人记忆是靠不住的,那么,我们对他的理解就只能依靠其繁复的文本世界。
5.以下论证中的推理方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被视为一种经纬交错之物,也就与别的文章有千丝万缕的牵连。
B.出外明意义自明,如果典故都已精确制导,规限了读者的反应,则可以一举中的。
C.人于顺逆境遇所动情思,皆是诗材,子美之诗多得于此。人不能然,失却好诗。
D.痛骂宋诗的朱彝尊一样“贪多”炫博,师法白居易的吴伟业也獭祭典故,这不也是旁证么?
6.请简要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针对“文学中的用典”现象,两则材料持不同观点进行论证,你认为哪则论证更具有说服力?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6分)
雪芹小道风景谈
史宁
①四大名著中“红楼”的妙处,在我看来委实需要文火慢炖、岁月淘洗之后才有所感悟。曹雪芹背负的人生苦难和传奇经历就像一本巨著,其点滴过往值得红楼爱好者窥察一番,好在京城留下不少雪芹足迹,尤以西郊香山一带为多。
②香山脚下乃曹公晚年寓居地,其晚景只能从友人诗文中窥探一二,加上代代相传的行迹传说,仅勾勒出粗线条的生活图景,其中包括雪芹小道。
③雪芹小道起点位于国家植物园北园内的曹雪芹纪念馆。进入黄叶村茅草门,先入眼的是一方巨石,卧于小径中央,启功先生题写的馆名镌刻其上。曹雪芹西山传说里提到他家屋前曾有“门前古槐歪脖树,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如今门前确有三株古槐,其东一株虬枝斜卧,歪脖之状明显。树龄目测皆在百岁之上。据“先安宅后植槐”传统。这所老宅的年岁起码有两三百年了。而唯独下半句“小桥溪水野芹麻”之景已杳然无踪,故存疑。
④出纪念馆小门,道旁两侧精心竖立若干红楼文化研究者的方碑,从戚蓼生、洪秋蕃,到
王国维、胡适,再到俞平伯、周汝昌和张爱玲等等,好似给游客温柔的提醒:不要对《红楼梦》或曹雪芹妄加揣度,在你面前已有诸多名流皓首穷经投身其中。
⑤离开起点百米外有一口古井,井口井架历经剥蚀而完好,据说是三口古井中仅存的一口,也是距离纪余馆院子最近的一口井。方圆百里空余这孤独一宅,古井看起来俨然是它的专属。走近井旁,俯身可见井水甚深,几名顽童投石井中,久久方闻石子落水之音。
⑥向前过了澄明湖石桥,才算进入雪芹小道。因其不在游园主干道上,故人迹罕至,别有一番清幽滋味。上小土坡入松林,沿途能见清代碉楼和龙王庙,但路途较远,是一种走法;下小坡沿水北行,能领略河墙烟柳的清雅景致,路程稍近,又是一种走法。据说曹雪芹在西山常为乡民看病。小说中提到薛宝钗所服冷香丸的药方,虽不乏文学笔法但药理上看似无问题,可见曹雪芹行医问诊并非空穴来风。
⑦不知不觉,小径汇入大路,视野渐次开阔,道旁不时出现几座墓园。香山一带山水澄明,多被名士显宦视为吉地,园内不乏梁启超、孙传芳、张绍增和王锡彤等人的墓园。荒寂幽闭的名墓,如今鲜有人踏足,虽各具特色,却依然门庭冷落。至于曹公墓地,则又是一桩聚讼不已的悬案。据敦诚敦敏诗作与曹雪芹西山传说,曹公安葬地应在香山脚下的地
藏沟义地。除了纪念馆里一张历史旧照,地图上已找不到这一名址,意欲寻访也茫然不知所往,曹雪芹最终就这般悄然隐入历史尘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