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切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质疑—《福》与《鲁滨逊漂流记》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一词起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该词意思是在编制的时候加以混合。互文性属于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术语。
该词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首次提出,然后又经过罗兰·巴特、加奈特等人加以诠释和发展。互文性一般涉及暗示,改编,戏仿等手法的运用,从而达到文本中有文本的“文本”网络效果。
南非作家J.M.库切(1940-)出版于1986年的小说《福》是对英国经典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后现代改写,是一个后现代版的荒岛故事。大多数人将该小说视为对《鲁滨逊漂流记》的解构,但细读之后不难发现,其实《福》和《鲁滨逊漂流记》之间其实存在很强的互文性关系。
首先,库切的《福》从故事背景方面和《鲁滨逊漂流记》有互文性关系。两个故事都是发生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且两者都是发生在殖民扩张时期的英国。
但两者不同的是,在《鲁滨逊漂流记》中,作者明确提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并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做了一定的介绍,但在《福》中并没有给出详细介绍,故事是从新女性人物苏珊·巴顿遭遇意外,落难到荒岛开始的。其次,两本小说在小说场景方面也有互文性关系。
两个故事都是属于荒岛故事,并且故事人物都在荒岛上居住了一段时间,并最终获救。但《福》中同时也描述了故事主人公在获救后在英国伦敦的生活,并从在伦敦的生活引出故事中“福”这个人物。
再次,《福》和《鲁滨逊漂流记》在故事情节方面也有互文性关系。两个故事都讲述了主人公因遇难而流落到荒岛,并在荒岛生活了下来,最终由经过的船只救出并带回到伦敦。
最后,两小说在人物上的互文性是显而易见的。两本小说的人物几乎一致,但在《福》中出现了新的女性人物苏珊·巴顿以及为她写回忆录的作家福。
虽然两本小说在故事主角上有些不同,《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角是鲁滨逊,而《福》中的主角更偏向于新的女性人物苏珊·巴顿,但两篇文章都是讲述主人公在荒岛上生活的故事,并描述了这段奇遇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本文将以互文性为理论基础,对库切小说《福》和笛福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做互文性分析,深入的解读《福》的主题、内涵、中心意义和思想,并通过分析《福》和《鲁宾逊漂流记》中故事背景,场景,情节和人物的不同,更深入的解剖两者互文性背后的深层含义,最后得出结论是库切通过《福》对《鲁滨逊漂流记》进行重写,借此来挑战传统现实主义小说,解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