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文性与后现代主义
作者:张聪沛
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06期
摘要: 互文性是20世纪后期西方文论从结构向后结构过渡时催生出的重要理念,对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对互文性理论的发生发展、内涵等进行了梳理,并着重论述了其与后现代主义的联系以凸显互文性的特质及理论优势。
关键词: 互文性 文本 后现代主义
作为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重要的文本批评概念,互文性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尽管其发展历史不过半个世纪,但互文性已成为后现代主义及后结构主义的标志性术语,也是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间发生的互文性关系。法国当代文艺理论家克里斯蒂娃曾经指出:“任何文本都是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
改编。”(克里斯蒂娃,1986:36)也就是说,每一个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镜子,文本和文本之间具有某种可以通过引用、拼贴、模仿等语言痕迹予以确认或通过阅读活动的记忆重新予以确立的关系。T·S.艾略特曾以调侃的口吻说过:“稚嫩的诗人依样画葫芦,成熟的诗人偷梁换柱。”如今,互文性已成为一种批评方法。所谓的互文性批评,就是摒弃那种只关注作者与作品关系的传统批评方法,而转向一种宽泛语境下的跨文本文化研究,从而把文学文本从心理、社会或历史决定论中解放出来,使其投入到一种与不同文本自由对话的批评语境中。
现如今,发展迅速的互文性已经涉及当代西方一些主要文化理论,如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并涵盖了不少文艺理论的重点问题。因此,互文性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一般意义上的文本理论,而应该从更为宏阔的文化研究的视野来把握和审视。
一、互文性理论的起源
与现代文学文化理论相同,互文性理论肇始于二十世纪的语言学,尤其是深受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符号理论的影响。在其《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中,索绪尔把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两部分,认为语言符号不仅具有任意性,而且有相异性,符号的意义是能指和所指的任意结合。因此,符号自身并不具备意义,而是借助与其它符号的相似或相异性在整个符号系统中占据一个位置,从而获得一定的意义。索绪尔在他的书中将其创造的“在社会中研究符号”的方法称为“符号学”(索绪尔,1974:16),这场思想上的革命可被视作互文性理论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