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宠儿》人物改编的互文性解读
作者:孙力
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1期
摘 要:互文性理论为小说的电影改编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互文性定义下文本间的吸收与转化在改编自托妮·莫里森同名小说的电影《宠儿》中,显著表现于人物改编层面。通过渲染女性角色,影片试图扩大受众群体。同样,对男性角色的弱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原著中有关奴隶制创伤的描述,进而迎合了美国主流观众的口味和心理。
关键词:《宠儿》;互文性;电影改编;托妮·莫里森
一、互文性的理论铺垫
1987年,托妮·莫里森发表了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次年即凭借该书获得普利策奖。《宠儿》延续了托妮·莫里森高超的叙事技巧。大量的艺术处理在莫里森的笔下呈现出缤纷繁复的景象,也使得读者难以轻易且准确地消化小说的内核。尽管文本极其复杂,1998年,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仍亲自制片并担纲主演,联手导演乔纳森·德米
将《宠儿》搬上了大银幕。《宠儿》也因此成为托妮·莫里森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她唯一的一部被改編成电影的作品。
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互文性为文学的电影改编构建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互文性最早由法国文学批评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依据巴赫金的“对话性”和“复调”理论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好像是一幅引语的马赛克镶嵌画,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之吸收与转化,构成文本的每个语言符号都与文本以外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其后,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内特对互文性理论作出了更进一步的解读。在其1981年的论文中,热内特写道:“我觉得似乎可以发现5种类型的跨文本关系,……显然,‘文本间性’的命名为我们提供了术语群的契机。至于我呢,我大概要赋予该术语一个狭隘的定义,即两个或若干文本之间的互相关系,从本相上最经常地表现为一文本在另一文本的实际出现”。热内特笔下的“文本间性”,也就是克里斯蒂娃所说的“互文性”。他所指的一文本在另一文本中的出现,具体的表现手段包括了引用、借鉴、抄袭等,而其中的“借鉴”则往往“涉及复杂、晦涩的形式上的变化” 。热内特的互文性首先打破了学术界限,使其可以不再拘泥于文学理论范畴。其次,它明显将小说的电影改编置于一个更为合适的理论语境中,拓宽了电影和文学比较研究的传
统思路,考量的不仅仅是原始小说的文字对于电影作品的影响。换言之,在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中,热内特的互文性会涉及到镜头运动、演员表演、以及蒙太奇等电影技术手段。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当互文性应用于电影改编领域时,电影与它的元文本——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之间必然包含了形式和内容上的层层转变。而在莫里森的《宠儿》向温弗瑞的《宠儿》过渡的过程中,电影作品对于元文本小说所进行的“吸收与转化”在人物的改编上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