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黄黄连泻心汤——肾炎,胃胀,丹药中毒,带状泡疹,三叉神经痛
38肾炎——张琪医案
赫某,男,65岁,退休干部,1997年4月10日初诊。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史5年余,近半年来,出现食欲减退,有时恶心,口中氨味,胃脘胀满,大便秘结,检查:血肌酐475umol/L,尿素氮25.4mol/L,CO,结合力20.5mmol/L。尿常规:蛋白(+~+),血红蛋白100g/L,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氨质血症期。来门诊求治。如上述症状舌苔厚腻,干黄少津,脉弦滑,血压150/97mmHg,辨证为湿邪化热犯胃上逆,宜化湿浊,苦寒泄热法。处方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醋炙大黄10g,黄芩10g,川连10g,草果仁15g,藿香15g,苍术10g,紫苏10g,陈皮15g,半夏15g,生姜15g,茵陈15g,甘草10g,水煎服。
服上方十剂,呕恶、脘胀等症均除,大便日行1~2次成形不溏,继以上方化裁,连续服药三个月,血肌酐及尿素氮明显下降,至本年9月3日复检血肌酐200umol/L,尿素氮10mmol/L,血红蛋白110g/L,食欲增,精神尤好,全身有力,舌苔转薄,脉弦,病情稳定,迄今远期疗效巩固。
解析:《伤寒论。太阳病》:“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临床见呕恶、脘腹胀满、不欲饮食、口气秽味、大便秘结等症,为湿邪蕴结日久则化热,或体内脾胃素热,与湿相搏结,则脾胃运化受阻,形成湿热痰浊中阻,此时须化湿浊与苦寒泄热合用。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大黄苦寒,为推陈致新,清热通便,荡涤肠胃之药;黄连、黄芩苦寒,于清心胃之热而能厚肠胃;霍香、草果、苍术辛香开散,驱除湿邪,两类药熔于一炉,相互调济,既不致苦寒伤胃,又无辛燥耗阴之弊,使湿浊毒热之邪得以竭除。大黄虽为治疗慢性肾功能不全之有效药物,但必须结合辨证,属湿热毒邪蕴结或痰热瘀血者,方为适宜。在临床上用之才有良效。使大便保持每日1~2次,不可使之过度。草果为本方中要药,在辛开湿浊药中当属首选药物。该药辛温,燥烈,善除脾胃之寒湿,慢性肾衰氮质潴留,湿毒内蕴,非此辛温燥烈之品不能除,然寒瘀化热又必须伍以大黄、黄连以泄热开痞。全方配伍精当,疗效显著。《经方验案评析》
论:苔厚为肺气不降,所以脉滑,苔干黄,便干结,此是胃腑热燥,恶心为甲木不降,口臭为胸膈湿热,火热不降也。
脾肾为阴脏,胃腑为阳腑,胃肠不行,即能化热,其根在脾肾之湿寒。肠胃不行,即是大
黄诸药泻下。三黄之痞热,还真不是胃肠之热,虽然火不泻胃不降,也会有胃热,但还真有主从之别。阳气痞塞之热,虚则痞热,实则亢热。
本案最后脉弦,病情稳定,应该用附子茯苓,温燥脾肾,治湿寒之本气。
39 胃胀心烦——刑锡波医案
汪某,男,39岁,干部。病史:平素体质健壮,因饮食不节,胃脘胀满甚剧,心中烦热,气短头眩,不思食物,大便日益不行。
检查:腹部按之濡软,重按有轻度压痛,舌苔黄腻,脉象滑而无力。脉症合参,此乃饮食不节,损伤胃气,食热滞于胃而发生宿满。
辨证:热邪内陷。治法:泻热消痞。
处方:生大黄10克,川黄连6克,枳壳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广郁金6克,生姜3克。
服药后溏泻2次,胃脘膨满减,气息舒畅。连服3剂,痞满消失,知饥能食。
后以和胃消食之剂,调理而愈。
按: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清热解毒降逆之剂,凡热邪上逆、胃肠蓄热所引起的各种疾患,如能运用适宜,都有立竿见影之效。余常用此方治疗心热上冲之吐血、奇恒痢和热蓄壅闭烦躁、谵语等证,以此方加减治之,都有很好的疗效。方由大黄、黄连组成。大黄苦寒,为推陈致新,清热通便,荡涤肠胃之药黄连苦寒可清心胃之热。两药相配,使热邪得泻,痞满可除。《刑锡波医案集》
40丹药中毒——萧琢如医案
周某,患痔,服术家彭某丹药,口破流血,驯至头面牙龈、上下唇皆肿,舌亦硬痛不能言,僵卧床褥,涎沫从口角奔流,米饮不入已两日矣。其父年七十,迫彭某设法解救,前后数方不应,子夜挽余诊治。
余就床头告以今晚暂用绿豆煎汤,净黄泥澄清水对人,冷服,候明日再为更方可也。其父仓皇去,至明日晨后来告曰:昨晚方进2次,各症少缓,请屈驾审视,如能获痊瘳,死且不忘。余以其颓老可怜,即往视。
入室,涎流满地,臭不可闻,问之不能答,即出就外室。彭某突前揖曰:晚生因治病不合,受困此间,敢请垂慈解救。余曰:汝何人?周具以告。余曰:汝为人治病所用之丸,大抵红升、三仙之类,既不知药性,又不知救误方法,鲁莽施用,以人命为儿戏,幸病家犹存忠厚,但予扣留,未施毒手,正当引咎自责,毋得哓哓,日后宜格外慎重,勿蹈故辙。即嘱病家立予开释,其人再三称谢而去。乃命纸笔,为疏大黄黄连泻心汤,照古法以麻沸汤渍之,进2服而痊。《近代名医医话精华》
41下疮——萧琢如医案
彭某,患下疮,溃烂不堪,眭步难移,值外科以丸药予之,保3日即愈,比索谢金而去。迨次日药后,咳嗽吐血,口破流血,牙龈唇舌皆肿,臭涎如泉涌出,米饮不入,自分死矣。延余过诊,脉之洪数,授大黄黄连泻心汤、以大便亦结,令其煎服,3剂,平复如初。
甚矣!方士之惯以丹药害人,又不知讲求救误方法,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正当移以持赠。《近代名医医话精华》
论:中医现实与破局
这样的术医(江湖术士),治病出事,家属扣人。如果是有证的医生治坏,家属也会追究责任的,医生也是要负责的,法院不会判刑,但会判罚款的,或取消资格证,或罚款上百万。试问资格证与药典法,在这个时候能起到了什么作用,好象什么作用都没有。在有无药典法与资格证的前提下,治坏病或恶化或死人,都会被追责,请问这个药典法与资格证的存在,还有意义吗?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到,只想到一个理由,那就是维稳,从领导的角度出了,如果到处都有人学点偏方,学点中医就到处治病救人,就会到处都有治病死人的事发生,这样的事会被抹黑不得于中医发展,还让法院天天忙的不可开交,因为中医治死人,天天打官司。这样一刀切,统一学校培养,统一发证,统一药典剂量,就不会治死人了。但更大的新问题出现的,中医消亡了,当意识中医的消亡与教育的垄断,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开始有了所谓的师承,而有资格承接师承的那伙老师,恰恰又是最早的一批的院校生。有师承资格的老师,又都是体制内的考核标准,体制评出来的职称。还是没有跳出学院教育的门框。还是那句话,中医改革,把管理体系,改成监管体系就行,谁想干谁就干,谁治病死人谁负责,由专业的中医组成一个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以划分责任,处理一切误治事故就行了,西医化验数据来作参考,不能作主裁。可以模仿今天的交警,勘
察事故现场之后,划分双方责任,然后让事故双方自行协商私了,协商定了,最后公务人员出具一个协议和解书,双方签字,事情解决。警察也是一样,发生打人事件,划分责任,协商赔钱,双方接受,签字解决。中医出事,也可以这样解决,现实是虽有资格证与药典法,医生出事,也仍是这样解决的。每一个有正常生活工作状态或高收入的医生,都不想被患者拖累,所以每一个医生治病,无论有证无证,都会小心翼翼的,因为治坏的结果都是一样的。而恰恰是证,让那些有本事的,有一技之长的人被挡在门外,一边是外边的进不来,另一边里面的又小心翼翼,服从条条框框的管理,时间一长,就出现了中医没落。以前十里八村就能有六七个中医,并且是方圆百里,必有名医。现在是十里八村都找不到一个中医,中医医都绝迹,更别谈名医了。对于有证的中医而言,资格证与药典可有可无,而对于无证的中医而言,资格证与药典,最好别存在。出现医疗事故了,药典与资格证,却起不了作用,对于医生而言,要此何用。药典与资格证,可能对于领导更有用,可以随时随地的敲打每一个中医,不听话就办你个馅子。不出事就不管你中医,谁出事就办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