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心汤之阴阳痞证(第二版)
这是一个不再单纯的社会!
何以知然?
以病可知:一个感冒,用桂枝加附子汤的机会比用桂枝汤还多,然而,虽同为表证,一个是少阴病,一个是太阳病,孰轻孰重,真可谓令中医人不解与胆寒。那么,里证同样也是,不再单纯的仅为虚、实、寒、热,而是相兼错杂,或为痞。
痞证:为经方派五证(痞、燥、烦、滞、饮)之一,又称痞满、心下痞,天地阴阳不交,升降失司,水火不用,寒热互结,主要表现为上腹(胸)部满闷不舒,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之不痛。
解之宜寒热并用,阴阳互调,疏导三焦,和中降逆而解利水火。
其证上热、中虚、下寒,且多见上呕下利,何也?
气机升清降浊功能失常,浊阴不降而上逆,则出现干呕或呕吐、口苦;清阳不升而下陷,则
出现肠鸣下利,或腹痛等症。
其证多属厥阴(亦可是阳明太阴合病、阳明少阴合病),何也?
寒热水火之邪痞塞中焦,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是一个寒热水火互杂,虚实互见之证。
半表半里之阴痞:属厥阴,宜泻心汤;半表半里之阳痞:属少阳,宜柴胡剂。
痞证的病因:有表邪入里,饮食中阻,痰气壅塞,情志失调,脾胃素弱等。
痞证治疗大法——泻心汤(去渣再煎)
元·戴元礼:诸泻心汤,取治湿热最当!
一、大黄黄连泻心汤之阳明气分证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浸之,须臾绞去渣。
按:属于气痞(热)之轻证——气滞(按之濡,关上浮)
①常见症状:心下胀满不舒,口干口苦,严重则趋阳明燥证(口舌生疮、心烦急躁、大便偏干、小便短赤、或伴有排气不畅)
②主要体征:心下按之不硬,舌质红、苔黄腻、关脉浮滑如豆
③385.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④“以麻沸汤二升浸之”(十分钟):药后阳明里热气结随之而清,可能出现腹泻,排除阻滞之气,有轻微瘀血的还可能排除瘀血。(黄芩药效不易泡出)
药物水煎,一般多入血分;而泡服,多入气分。
⑤本方亦可治食积轻证(大人、小儿均适用):吃的太多,突然出现心下饱闷,腹胀而便溏等,舌苔黄腻者,立马见效。
⑥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含有两类作用完全相反的成分
一类具有泻下通便的蒽醌类衍生物(久煎后多被破坏,致泻作用大大减弱,故大黄宜后下),能刺激大肠,增加肠蠕动而促进排便
一类是具有收敛止泻的大黄鞣酸
二、泻心汤之阳明血分证
《金匮要略》: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按: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阳明里热气结的基础上,燥热进一步伤津动血,导致吐血、衄血
①二黄泻心汤为气分证入阳及中上焦,破无形之结聚;三黄泻心汤为血分(水煎),治阳明里实热证的出血(对许多小儿鼻子干燥爱流鼻血、大便硬等效果很好),苦寒直折,泻火救急而止血存阴。
②主要症状:吐血、衄血,心下胀满不舒,口干口渴口苦或口舌生疮、心烦,小便黄,大便干,或伴随排气不畅等。
③主要体征:舌质红,苔黄腻,关脉浮滑。
三、附子泻心汤之阳明少阴合病(属少阳痞证)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浸之,须臾绞去渣,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按:在泻心汤的基础上又兼有少阴病或太阴病。
①主要症状:心下痞,口干口渴,口苦,或口舌生疮,大便偏干,小便黄,或伴随排气不畅,无热或低热,畏寒汗出,肢体疼痛,头痛,手足凉等。
②主要体征:舌质淡,苔黄腻,脉微细,关脉浮滑。
③三黄泡十分钟,附子单煎取汁,两者混合后服用
④六纲:阳明少阴合病,属少阳;五证:阳痞证
四、大黄附子汤之阳明少阴合病(属厥阴痞证)
《金匮要略》: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