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现代人“上热下寒”很实用的甘草泻心汤介绍
现代人普遍是上热下寒的体质,在中医中,「上热下寒」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呢,我们又该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是这样的体质呢?今天为大家整理和分享有关人体三焦系统的养生知识和调理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现代人普遍是上热下寒的体质呢?因为上面动得太多。眼睛老在动,看手机;嘴巴老在动,吃各种各样的垃圾食品,喝各种各样的冰镇饮料,服各种各样的抗生素;脑子老在动,各种念头潮水一样袭来,操心完国家大事又操心自个小事……唯独不动的就是下半身,老坐着。上面动的太多,血不足,气有余便是火,这火本来可以引到下面,温暖我们的手脚,但由于久坐与饮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挡了,咋办?只好反弹上去呗,于是出现了上热下寒。
天地有大宇宙,地气温煦向上,天气下降,天地交泰,才有了万物生灵。人体也有自己的小宇宙,心火要往下走,温暖我们的下半身,肾水要往上走,滋润我们的上半身,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平衡,就像太极图一样,是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上热的症状是:动不动就上火,脸上长痘痘、口腔溃疡、喉咙痛、眼干眼涩是常有的事,有时还牙龈出血,流鼻血;
下寒的症状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简单来说,上热下寒就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导致的一系列症状。
一定要记住一点:上热下寒并不是你真的阳虚得厉害,而是身体里的火没有被利用起来。真正阳虚的人全身都会是一片寒凉的迹象,而不仅仅是下半身。
现代人不避寒凉,而且贪凉,冷饮、空调、滥用抗生素、爱穿露脐露腰露背破洞的潮衣、不爱晒太阳......等等这些习惯都会让大量寒湿进入体内,久而久之,肾阳就越来越不足,肾水制不住火,虚火在上焦、头面部飘着越来越旺。如果用泄火、降火的寒凉药物扑火,就容易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切记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而是要打通中焦要塞,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一、“中焦堵塞”会造成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句话叫做“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呢?是因为
中焦堵住了,所以才会出现“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现象。《类经·藏象类》所说:“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打通了中焦,上下焦就惯通起来了,气血也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回路。
中焦是人体的中心、气血生化之源、主宰人体的后天之本。中焦包括脾、胃及肝、胆等内脏。脾主运化,胃主腐熟,肝胆主疏泄,并分泌、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中焦堵了,肾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代谢能力自然就会变差,结石自然就会发生。
上焦有肋骨罩著,下焦有骨盆罩著,唯独中焦这个区域是软的。有骨头罩着的地方是不容易变形和弯曲的,只有中焦这个地方软软的,可伸缩性强。中医高人常说:“肚子软如棉,百病都不缠”。肚子上这块软绵绵的区域就是中焦所在位置。
三焦是元气的升降通路和水液代谢的通道,《灵枢·营卫生会》中提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这是说人体水液在三焦不同区域内呈现的具体状态,三焦中,中焦(对应脏器为“脾胃”)有着交通上下焦的功能。中焦不通,会导致许多疾病。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薛生白强调了打通三焦对于预防暑湿的重要性。如果三焦水道不利,
则肺、脾、肾等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受限,易被暑湿之邪侵袭。此外,三焦不通会产生痰、湿、瘀血,导致多种老年疾病和早衰。
身体有这些不良表现,说明你的中焦可能淤堵了: 1、口干口渴,喝水却越喝越渴 中焦不能运化水饮,湿邪留于胃肠,造成胃失和降,腑气受阻,因此会出现呕恶或呕吐痰涎,或胃肠中漉漉水声。 湿浊中焦,会导致中焦不能运化,水液不能上承,所以会导致口渴。但是口干饮水进去后会加重湿浊中焦,导致中焦更不能运化,出现更严重的口渴。严重时就发展成为所谓的“干燥症”,治疗方法就是从调理中焦脾胃开始着手。 2、咽喉有异物感,还随着心情时消时现 一般喉中有异物感多数因为肝气郁结情志失和,进而肝郁脾陷。肝脾不和,脾气亦为之抑部,运化失司,津液聚而为痰,随气上壅,阻于咽喉。故咽喉似有物梗塞,吞吐不利。 湿聚成痰,痰之为患时聚时散是其特点,又因起因有肝气郁结,继而中焦脾胃不能健运而痰聚,因此咽喉如物梗塞感觉也会随着情志变化表现为时现时消。 3、大便粘,或秘结不畅但并不干结 湿邪留伏于胃肠,多余的水饮随大便而出,就会表现为大便粘;如果湿浊遏阻腑气,会表现为大便反而秘结不通,但粪便并不干结。
二、中医如何解读“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的说法其实很早就存在,它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篇。《灵枢·刺节真邪》提到:“上热于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
简单说,上热下寒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等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中医认为天地是一个整体,地气上扬,天气下降,于是天地交泰,乾坤一体,才有一年的春夏秋冬,十二节气,才有那么多丰富的生命。
人也是一个整体,人体内心火往下,温暖下身,肾水往上,滋润上身,身体才有了阴阳循环,阴阳交融和平衡,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当身体的火下不去,下面的水无法上升,心肾不交,阴阳离绝,身体自然就上热下寒,产生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的症状疾病。
三、5个动作,2个药方教您打通中焦,引火下行
1、揉腹
“仙人揉腹”法是道家流传的一种元气自我充实法。揉中焦,助力身体圆运动,是很全面的“引火归元”手法,每天早晚一次揉腹动作,可以持续15至20分钟,通过揉腹使内脏的气血运行通畅,元气充足。上下通畅,升清降浊,去旧生新,外感的各种邪气也可以驱除体
外。
动作提示:揉腹时可以环绕肚脐由内向外扩散轻揉,也可以由外向内做旋转式按揉,每49下为一个循环。
还有一个特别好的「交通心肾」的揉腹法也分享给大家,揉腹时不采用一般划圆式揉腹法,而是以关元穴,神阙穴两点连线为中轴上下来回轻揉,不需要刻意观想什么,长久坚持可以起到非常好的交通心肾之功效。连续坚持几个月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提升了,皮肤也变的透亮有气色了,这就是这个小方法的惊人效果。
2、金鸡独立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你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大腿和脚上,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从而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方法: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注意,站的过程最好不要睁开眼睛,当然,初学者和老年人可以睁眼练习。
3、艾叶泡脚
艾叶泡脚:能把上焦的火引下来。虚火重又手脚凉、腿肿的人特别适合艾叶泡脚,泡到微微汗,不要出大汗即可。但是因为艾叶泡脚会把头面和上焦的气血引下来了,所以气血不足的人不能泡太久,泡过量了会头晕,适度就好。
4、艾灸
中焦主要脏器为脾和胃。所以,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如果脾气虚,可加灸气海;如果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焦不通的人灸后极易上火,针对这种情况,一般有两种方法解决:
(1)、引火下行
主要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此外,建议在艾灸前用热水泡脚的方式引火,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2)、重灸关元
灸后上火说明阴邪即将散尽,此时应该一鼓作气,重灸关元。因为人体本身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体内阴阳的升降有其固定规律,元气充足,阴阳就会规律运行,该升则升,该降则降。
而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自行消失,也就用不着引火下行了。
也可以关元、中脘一起灸,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如果灸后上火特别严重,可以暂停几天或减少灸量以使身体逐渐适应;如果可以忍受,建议快马加鞭,重灸关元、中脘,虽然短期内上火症状仍然存在,但坚持下来,上火症状会自行消失。
5、踮脚走路
踮起脚尖走路可疏通足三阴经、驭气上行,从而温补肾脏、激发中气、改善肾功能,不仅能促使血液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还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锻炼小腿肌肉、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等作用。
方法:踮着脚尖走路,或者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行走,这两种踮脚走路方法可交替进行,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循序渐进,以感觉舒适、轻松为宜。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站立不稳而摔倒,建议最好选择坐位或平躺时练习,保持膝盖与大腿平行,用力踮脚尖或勾脚尖,重复30~50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