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选题指导课教学策略
作者:张建芳 文章来源:浙江嘉兴教育学院
要“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势必涉及到每一个主题在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国家课程计划中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指导时间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了单一主题不同实施阶段的课内“常态化”指导的各种课型,这些课型在主题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活动指导课链,即选题指导课——方案设计课——实践活动课——中段指导课——信息整理和成果总结课——成果展示评价课。同时根据实践活动方式不同,实践活动课又包括设计制作课、网络探究课、社区实践课等。另外,为确保所实施主题实践活动有效开展,派生出一些相关的辅助课型,如知识普及课、专题研讨课、方法指导课等。因此,指导教师了解这些课型的不同特点并掌握相应的指导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在本专题,笔者就单一主题活动指导课链上的选题指导课的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选题指导课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选题指导课就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生活背景中的现象与问题,搜集
与分析材料,通过讨论与交流,逐步提出自己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然后由小组或班集体汇总、归纳、整理后确立活动主题。学生围绕主题进行主题分解、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或方案的课型。
选题指导课是主题实践活动链上的起始课。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选题指导课,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学生保持持续的活动兴趣和愿望,对于实践活动成果有效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选题指导课课例呈现
案例:《纸和我们的生活》选题指导课的活动设计。
选题指导课活动过程(节选)[1]
1、主题的产生
通过师生间的谈话和课件,使学生在认识和情感上引起共鸣,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究生活中的纸的兴趣,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纸与我们生活”。
2、围绕主题展开讨论,生成小课题研究的内容并归纳指导
(1)纸的历史:纸是谁发明的,发展的过程——发展史是怎样的?
(2)纸的成分:造纸的原材料有哪些?也可以纸的变迁过程中的成分变化等等。
(3)纸的制作过程:纸是怎么制成的?——制作过程。
(4)纸的种类:纸有哪些种类以及作用?搜集各种各样的纸制品等等。
(5)纸与环保的关系:造纸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资料数据、设计实验证明、调查周边居民的感受、访问环保专家;如何废物(纸)利用等。
(6)纸与能源:生产纸对能源的消耗量、能源的现状、国家这方面的措施等
(7)纸的展望:对未来纸的设计、再生纸的制作与使用等。
……
3、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小组成员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并制定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1)小组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2)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3)教师指导评价,并进行问卷设计的指导。
(4)小组修改、完善,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5、教师指导实践过程和方法要求,强调实践活动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充分准备,讲究策略,及时汇报。
(2)引导记录活动日志、作好活动记录卡记录等。
三、选题指导课一般过程及教学策略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选题指导课的基本教学过程如下:创设情景、生成主题——主题分解,产生研究课题——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制定、完善研究方案——实践活动“过程与方法” 和活动要求等指导。下面就各个环节的教学策略作进一步分析。
(一)创设情景、生成主题。
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课的主题生成和确定指导时,不论是依托社区资源还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不论是从综合学科知识还是直接提供学生课题都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以便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入学习的角色。如临近春节,学生对过春节时剪窗花、贴对联、挂中国结、祭祖先等习俗产生了好奇,教师可因势利导,事先搜集一部分相关的资料,激趣鼓励学生确定“春节探源”的主题活动。自然,在课程实施初期,主题也可教师提出、学生选择,或学生提出、教师指导,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自主拟定出“有趣、可行、富有研究性价值”的主题。指导学生在确定研究主题时,要考虑是否具有研究价值,价值性主要表现为它的科学性、需要性和创造性。
(二)主题分解,产生研究课题。
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具体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进行归类,而“是什么”的问题往往比较容易找到答案,不作为学生专门的研究问题,而“为什么”和“怎么做”则是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可作为学生在确定主题后的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对小学生早餐的营养研究》的研究,又可产生以下一些问题:我们每天的早餐中需要哪些营养?这些早餐食物从哪儿来?小学生吃早餐时为什么要注意营养的搭配?怎样合理安排饮食,才会使早餐营养均衡?……其中问题1、2是属于“是什么”的问题,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或者网络资料的查阅就可以得到答案,一般不单列为研究问题,但可在解决问题3或者4中一并解决。
主题分解活动可分为三种模式:主题深化式,主题辐射式和主题立体式。
①主题深化式即活动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分成若干个阶段,将主题逐步推进、深化。(如图1)
②主题辐射式即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如图2)
③主题立体式即确定一个主题,将之分解为若干个子主题(或课题),子主题还可以继续分解为若干个次子主题(次课题),学生从中自由选择一个次子主题。(见图3)
(三)成立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主题确立后,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所研究的课题(子主题)进行分组,可以是学生自行建组、教师安排小组、以及学生自行建组后的教师协调建组。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小队特色确定小队名称、活动口号等,以增强小队的气势和凝聚力。然后在成立小组的基础上,组员可以在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后,明确研究内容后,进行合理的分工。如学生要进行《纸的用途的研究》,他们小组先确定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
(1)纸的种类 搜集纸的标本
(2)不同纸的特点 上网查资料、访问专业人员
(3)不同的纸有什么用途 上网查资料、访问专业人员、实验证明
在确定研究内容后,学生就根据自己组员的能力和特长进行组员分工,组员分工可以交叉重复出现。
(四)制定和完善活动方案。
当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开展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活动的预设性,保障了活动有序地进行。适当的方案是成功的一半,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制定主题活动方案是学生自主规划活动的第一步,它能让学生逐步成为一个活动的主动策划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规划活动逐渐走向规划人生的目标。
1、学生活动方案的基本格式
在结构上,主题活动方案一般包括:活动主题、本组的课题、本组承担的问题、小组成员及分工、指导教师、活动时间、活动的目标、活动的主要内容及步骤、预期成果及表现形
式、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应对的策略等。在形式表达上,一般可采用填表式、过程记录式、计划书式等。根据活动活动类型的不同,主题活动方案的要素会有所不同。以下是两种不同格式的活动方案设计。
学生活动方案格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