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更新时间:2023-06-01 00:16:36 阅读: 评论:0

127美育研究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清晰。2012年,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了《21世纪技能框架》和相应艺术学科指南。其目标为促进跨学科教育,提升学生主体探究能力,用艺术连接现实问题,培养具有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多元人才[1]。2015年,北京市实施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课程计划内对教师提出开发综合课程的明确要求。课程改革旨在提升学生素养,培养综合建构能力[2]。由此可见,社会对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教育的跨学科实践、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已成为重要研究问题。
二、艺术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多元智能理论
“智能”强调人们遇到现实情况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加德纳总结归纳出七大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智能、音乐智能、动觉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3]。在初中阶段,哈佛团队就列举了一个“跨智能”学习案例,强调在数学与逻辑的学习中,加强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在高中阶段,“艺术推进”强调在主题领域下学习,形成学生的过程性艺术作品集。
(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主动学习,在脑海中建构网络知识构架,而不是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学习过程与教学情境,学习被定义为在一定现实情境下的人们主动加工信息的过程。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更应设立符合现实生活,致力于解决现实中存在问题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建构意识中的世界。
三、艺术跨学科教学的运用价值
(一)课程育人定位符合21世纪人才技能目标与美术核心素养
1.21世纪技能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科技革新的时代,随处可见手机、电脑,网络和媒体遍布在人们是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发生了转变,“21世纪核心技能”——P21组织(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首次明确了艺术在21世纪教育的核心地位。“艺术”与“科学”“地理”“历史”“政治及公民学”等并列成为二十世纪核心学科[4]。“P21”还指出,艺术教育者可以引领21世纪的跨学科间的深度学习,因为艺术具有可视化的特点,这使得艺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核心素养
2014年我国教育部首次提出“学生素养”这一概念,两年后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跨学科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
文/张瑾瑜
摘 要:跨学科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了在艺术教育中如何与多学科领域融合,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提出了跨学科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具体模型。从文献研究开始,整理了跨学科教育的理论基础及艺术推进学科综合的意义。分析了综合学科教学,多元人才培养的必要性。探讨了艺术跨学科教学的运用价值和设计原则,分享了相关策略与思考感悟。艺术教育以其独特价值可与多学科相辅相成,并促进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学习。在艺术教育中融入多学科领域,提升学生能力与素养,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21世纪人才。
关键词:艺术教育;跨学科学习;核心素养;探究能力
128美学2020/12
纲要,旨在转变“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的教育方针,向培养终生学习,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迈进。随后,尹少淳也提出了针对美术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创意实践、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和文化理解[5]。从艺术学科视觉形象丰富这一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入生动的学习情境,通过艺术创作来综合锻炼及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素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现实情境下,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二)转变师生角色,开展以项目合作、自主探究为主的学习课堂
跨学科主题探究课程有利于转变学科本位和技能本位的课程设计,把主动权和选择权留给了学生。学生之间合作交流,在主题下选择兴趣课题,主动发现问题、探索研究,用艺术推进探究过程,记录研究成果,创作理想模型。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是逻辑思维、灵感思维、视觉思维的有机结合。同时,
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艺术创作过程要求学生观察、剖析、整合、提炼,这些抽象思维都得到了锻炼。最后,艺术又是充满实践的,创作过程中学生既要有耐心也要有专注钻研,这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学习主动性。
四、艺术跨学科教学的设计原则与教学策略
(一)综合性原则
跨学科课程设计要遵循学科综合性原则,保证选题内容为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贯通提供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两到三门甚至以上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理解课程内容,展现课程学习成果。综合还体现在锻炼及发展学生各类技能及综合能力。但仍不能忽视艺术本体语言,在加德纳的研究中,他发现以艺术品创作这一形式记录学习成果具有综合运用学习知识,锻炼提升艺术表现力等多个优势。
(二)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过程中,主题不能过于狭窄或死板,应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课程主题应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这两大特点,设立主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这个主题范围内更加集中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三)合作性原则
沟通和合作是21世纪4C技能中提出的重要素养,足以证明这类人际交往能力在如今社会及学生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这里的合作有两个含义:一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二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合作要求团队领导者合理分工布局,掌握每位成员的个性和优势,各司其职、齐心协力才是高效出色的领导。学生也需要教师的协助,教师应和学生平等地沟通,互相学习。这一关系也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提升个人素养,与学生共同进步成长。
(四)情境性原则
情境需要符合课程主题,也融入了课程主题,但范围更广。情境包括实体的校园环境、教室环境、校外环境,也包括情感上、想象中或模拟现实的情境创设。建立良好的学习情境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影响。教室的布置可以根据每次主题打印照片、手绘素材,用手工作品装饰等,让学生一进入教室仿佛已经沉浸在创设主题中。学习情境在引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更深层的要求是符合现实情境。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也应该模拟现实生活中可
能遇到的问题,场景等等。在情境下反复尝试,练习,强
图1 跨学科艺术教育教学环节图
129美育研究
化才能提升学生在真实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更好地应对生活问题及规划职业发展,改造社会现状。
(五)教学策略
教师:创设情境——引出主题——介绍背景——讲述研究方法——监督实验过程——思路引导——检验结果——艺术指导——总结评价
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发掘兴趣点,提出问题——了解背景知识,观察记录——设计实验,准备工具——亲身实践,实施实验——收集信息,推理结果——得出结论,呈现结果——创作作品,实际应用——反思总结,交流评价(如图1)
五、反思与未来展望
多学科领域与艺术教育的跨学科模式已被西方大部分学者证实及肯定。研究表明,视觉材料、交互多媒体、讨论交流等办法提升了大量学生的兴趣与学习效果。艺术教育提供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创新方法,并促进集体思维、学习和转型。但这仍然是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跨学科视域下艺术教育的方法以及评价方式也需要更全面的解读。开展综合课程,教师首先需要充分发掘和利用校内外环境与资源。此外,学校和家庭应该紧密合作,以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学习。推广艺术课程的价值与意义,促进家庭学校共育。最后,学校及教师也应关注社区,关注社会现象。为学生提供基于现实生活,基于现实问题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跨学科课程对于教师自身素质要求较高,课程开发过程要求教师打破单一学科的限制,增加各类知识的深度。教师需保持对国内外教育趋势的关注,积极尝试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模式。与此同时,教师内部跨学科交流也有助于为学生提供更有深度和广度的课程,更严谨有效的指导。
(二)促进学校家庭共育
教育从来都不单是学校或家庭或学生个体的任务,而是综合的、互相促进的。新时代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也应进一步加强。例如,对于学科综合要求较高的全国自然笔记大赛,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因为家长的支持,学生在家培育蝴蝶、养殖竹节虫、参加海外科考,提供了绘画的一手资料。学校与家庭的共同努力可以让学生将爱好逐渐专业化,甚至规划未来职业路径。
(三)强化集体合作学习模式
信息化时代下,学习模式也在潜移默化中转变。远程学习的便捷性要求学校持续思考实体课堂的必要性及不可替代性。集体学习的价值已被广泛承认,但研究也在进一步开展。学校应肩负起培养学生社会能力的责任,在校园内的合作学习,混龄模式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适应生活工作情境,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学会沟通、协作、管理等必要社会素养。
(四)推进学校内与学校外资源的整合
对于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以及网络资源,结合学校特色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校内的景观可以成为写生对象,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提供文献资料。校外活动则场所多样,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科技馆等都是体验学习的场所。在校外场馆里欣赏展品,学习知识,进行艺术创作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程资源,促进校内课程的发展。
艺术教育对于学生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扮演着重要作用。以艺术所具有的创造性、系统性、直观性可以引发学生有对问题探究的兴趣,培养探究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意识。从学校课程着手,将艺术表现与科学思维融入到生活之中有助于培养多元人才,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陶鹏洁.分析与解读美国《21世纪技能指南(艺术)》[D].重庆:西南大学,2018.
[2]王金增,王若愚.以学科综合课程开发提升教师专业能力[J].基础教育参考,2018(10):32-33.
[3]巩继颖.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与美术综合课程的应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4]刘畅,王书林.美国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要素的探析与启示[J].教育评论,2018(9):154-158.
[5]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5-7.
作者简介:张瑾瑜,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宋国栋

本文发布于:2023-06-01 00:16: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55497961797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跨学科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跨学科视域下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研究.pdf

标签:学生   学习   艺术   课程   教育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