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源期刊网
地理知识与学科深度融合方法探究
作者:袁佩群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19期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是多门知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恰当的融入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均衡发展,不仅可以激活课堂,而且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问题,是义务均衡教育发展的关键,是现行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
如何更好地把地理知识与学科深度融合呢?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课堂导入把学生从分散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使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化为积极主动的状态,成为课堂的主人。例如,教学《左宗棠》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出示《我国西北地区区域图》及《西北地区降水量分布图》。从图上传递的信息发现:西北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地区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有的甚至在50毫米以下,是我国干旱地区面积最大的地区。在恶劣自然环境下,反衬出左公柳这种不平凡的精
神之树,“借物喻人”的习作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迁移。同时唤起学生对新疆国土的热爱,对物产、矿产丰富的新疆的向往。学生没有不被左宗棠——这位铁骨铮铮、以身报国的六旬老人的精神所震撼,“心系祖国,情系人民。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可以说,语文的一些素材来自于地理,地理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想象能力。借助地理知识激活语文课堂,让学生对中国传统的温情有所增加,也使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活波,更丰富,更人文。
用地理知识提高学生数学课堂操作能力。“让学生到生活中学习”这是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习方式。数学与地理一样,都来源于生活,又运用到生活。我们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巧妙地运用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课堂操作能力。如“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出示问题:已经知道图上比例尺是1:5000,图上距离是10厘米,求甲乙两地的实
际距离是多少?气温的计算:日均气温=当天各自观察到的气温之和÷当天观测的次数等,如果教师用地理知识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既方便快捷,又内化知识,真正发挥地理综合学科的性质。将地理知识真正运用到数学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数学课堂,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用地理知识激发学生自然科学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爱好,培养探究意识,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为自然科学打下一定的基础,在学习科学活动中主动探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学好自然科学,学生得亲自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反复实践,结合地理知识,容易激发学
生探究自然科学的欲望,辨别真伪,驾驭自然科学。可以说,没有一定的地理知识,一切探究将是舍本逐末。所以,自然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观察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