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卷第1期2021年3月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
Vol.30No.1
Mar.2021浅析高校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
杨沐林王文希杨师汉
(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跨学科人才培养是民族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跨学科人才培养能够打破原有的学科和专业的壁垒,进一步推进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同时也是民族教育是否优质发展的核心评判标准,直接影响民族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关系到我们国家当前以及今后教育改革稳定发展的格局。高校作为民族教育的实施主体,提高民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改革工作中的重要方位角。值此背景,文章基于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路径
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一)跨学科人才培养
跨学科也可以称为交叉学科,是一门由不同学科相互渗透、彼此结合而产生的新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跨学科主要包括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育、特定的学科群(比如边缘学科、综合学科等)两个含义。而狭义的交叉学科,仅仅只是指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学科,交叉学科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相邻学科之间的交叉,又有边缘学科之间的交叉;有同一层次学科之间的交叉,又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有两门学科之间的交叉,也有多(数)门学科间的交叉;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也有基础、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的交叉等等。“跨学科”的基本含义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知识通过对比并整合,进而成为一种新的知识体系①。
相应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可以界定为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的教育活动,培养具有“跨界”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具有整体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多学科的方法解决复杂多元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
(二)民族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
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赋予了民族教育“新的事实”和“新的问题”,我们对民族教育的概念需要重新审视和判断,以获得新的拓展和升华,这对新时代民族教育目标的达成具有关键性作用。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基于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文化教育赋予了民族教育概念新的内涵。
基于以往的研究结果和新时代特征,韦兰明(2020)认为,民族教育是指在多民族国家里对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成员实施的教育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②。这一概念有两层涵义:第一,对少数民族实施的教育,包括接受国民教育和本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第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包括汉族学生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和各少数民族
*收稿日期:2020-10-9
作者简介:4.杨沐林(4997-),女,白族,云南大理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49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人类学研究;2.王文希(4995-),女,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19级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研究;3.杨师汉(4996-),男,云南昆明人,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49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川学研究。
杨沐林王文希杨师汉:浅析高校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
之间互相学习对方民族文化。本研究正是基于对此概念的理解而展开的。在笔者看来,新时代下,少
数民族文化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涵,民族教育承担着传承民族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使命。这意味着民族教育与文化、经济、政治等学科内容息息相关,进而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上分析,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可以理解为,通过两个或以上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打造具有多学科分析能力的“合金”,进而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使命的重担。
二、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我国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跨学科人才培养有助于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民族教育人才的培养。
(一)促进复合型民族教育人才的培养
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的学科专业设置界限分明,难以涉及到其它学科专业的知识,各专业教学内容除了公共必修课、基础课之外,其它主要还是专业课程,少有多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基于此,各高校的教育理念过于刚性,缺乏弹性,以至于人才培养模式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之中。这样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多层次的学生的发展。此外,时下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招生制度以专业为
基准,多数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就已经确定了专业,但由于课业压力、就业前景等因素,少数大学生在入学后并不喜欢自己所选择和被录取的专业。同时,各高校在转专业的问题上又重重限制,这给民族教育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挑战。
基于这样的现实环境,跨学科人才培养既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打破了传统的专业壁垒,打破了学科界限,使跨专业、“转专业”学习成为可能。虽说各学科界限分明,但很多学科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本专业的知识,还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说,教育学、民族学、民族教育学的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推进创新型民族教育人才的培养
未来社会需要能提出独特想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创新型民族教育人才是当前民族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备创新精神是创新型民族教育人才的主要标识。采用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可进一步推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首先,跨学科人才培养可以使学生掌握多门学科的知识、分析方法。虽然,各学科间的知识相互联系,但各个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基础是有区别的。当不同学科碰撞在一起相互交流或互相渗透、彼此结合时,可有助于锻炼、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学生的创造力。其次,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交叉在一起时,本身就创造了问题环境。在问题情境中,更能激发学
生的创造性,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再次,跨学科人才培养意味着要充分利用高校的多学科的优势资源,在各门课程和专业资源实现共享的过程中,大量新颖、综合的知识可为学生培养创新精神补充“能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促进实用型民族教育人才的培养
民族教育终究是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而服务的,除具备创新精神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外,还需具有较好的实践能力,这不仅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民族教育人才是实用型的,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也是评价民族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
首先,民族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和得益于民族教育的研究。随着民族教育研究的深入和具体化,可建构相对具有针对性的民族教育理论,给予具体的民族教育教学提供指导。采取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模式培养民族教育人才,通过各学科知识、方法的渗透和融合,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跨学科研究具体问题的意识,丰富学生民族教育研究的视角;另一方面,能较好地指导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进而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其次,跨学科培养的民族教育人才相比单一主修专业或单一学位的毕业生来说,往往因多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而占据一定的就业优势。
第1期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第30卷
三、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
(—)创新和完善民族教育理论
民族教育理论是指导民族教育实践教学的方法。新时代背景下,须创新和完善民族教育理论,以民族文化传承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要内容,并将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其中,始终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民族教育人才为宗旨,建立完整的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明确新时代下民族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民族教育的必要性,丰富民族教育的教育内容,为实践教学指明方向。所设置的培养目标要突出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在强调塑造全面、可持续发展、具备创新能力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职业化发展。培养目标要明确学生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要求,以及从事的职业方向。其次,坚持民族教育研究的多(跨)学科研究视角,力求切实地、有针对性地解决某一民族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进而建构出扎实的理论,给予实践教学理论指导。再次,强化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深入探讨具体的、科学的培养方法。
(二)积极推进民族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是实施民族教育的重要文本,课程的设置理应体现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为此,高校要积极推进民族教育的课程改革。
首先,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民族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优质的学科体系是进一步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
基础。高校应科学设置院、系,合理设置学科教研组,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形成形式多样的学科模式,拓宽基础学科的培养口径,夯实基础学科的建设。其次,高校应制定行之有效的跨学科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可根据学校所在地的人文环境,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教育课程,并加强和周边学校(特别是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以此促进民族教育课程的改革。最后,高校各个院系应加强合作,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组成团队,进而在实际教学中推进跨学科课程的改革,并协力合理设置课程。课程可分为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和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是针对学生本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跨专业课程学习的机会,综合课程则是将有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的内容进行融合而成的新型课程。
(三)强化民族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民族教育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使教师在教学时将各学科(如民族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知识进行高度融合,这是对民族教育教师的新的挑战: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多学科的知识,还要具备多学科综合教学的技能。这对民族教育师资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强化民族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培养一批专业的具备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民族教育教师队伍,为实施教学和组建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机构提供资源保障。其次,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切实做好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
工作。如教师须掌握多门民族语言、关注民族地区的发展等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能合理地开展跨学科的整合教学,帮助学生获取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去分析与处理问题。再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以期在科研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合作而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学术研究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建构民族教育理论,而民族教育理论是开展实际教学的重要“引路人”O
(四)创建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软环境
当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多以学科归属和院系设置为主,过分偏重学科的独立性,这势必会阻碍跨学科领域的复合型、创新型和实用型民族教育人才的培养。而这种设置方式或体系并长期存在于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中。换而言之,创建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软环境是当务之急。
首先,组建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机构,同时为研究生搭建学科交叉领域的民族教育研究平台,以期能从外部硬件改变人才培养平台。一方面,打破院系间的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领域的民族教育研究,进而提升跨学科民族教育的研究能力,培养实用型民族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学科交叉平台能融合跨学科教学科研的资源,发挥学科互补、平台共享的优势,学
杨沐林王文希杨师汉:浅析高校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
生可运用多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地学习,实现高质量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目的。其次,高校应积极为学生创建共享的学习环境,如组织和安排关于民族教育交叉学科的讲座和课程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并及时组织“学习交流分享会”,共同分享所感所得。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和教育、文化、政治的发展,民族教育不仅越来越受到各界的关注,而且在持续变革中日益复杂多样。具体来说,民族教育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联程度和相互影响在不断增强。若采取以往的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则大大降低民族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进行民族教育研究过程中,容易受到学科传统和优先关注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只关注到民族教育的某个或某些侧面和层面,或者陷入只能分析少数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局面,从而不能为有力地回应民族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提供知识基础。所以,值此大背景下,单一学科门类的培养方式已不能较好地满足民族教育的发展需求,而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时下我国民族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跨学科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是提高民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将学生打造成“合金”的一把“利刃”。作为一名学生,理应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作为一名研究者,更应树立跨学科研究的意识。
注释:
①刘凯宁:《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载《农家参谋》,2018年第7期,第149页。
②韦兰明:《基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民族教育概念再构》,载《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第1
70页。
参考文献:
:1]杨梦飞.跨学科教育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1.经济研究导刊,2020(15):115-116.
⑵雷鸿春,贾先,梁艳,赵祎,李文汉,谭栓斌.构建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J].劳动保障世界,2019(14):50一51.
[3]巴战龙.辩证看待民族教育的跨学科研究[J].中国民族教育,2019(2):12.
[4]童书玮,崔海洋.当前民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4): 128一133.
[5]赵慧臣,周昱希,李彦奇,刘亚同,文洁.跨学科视野下“工匠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策略一一基于美国STEAM教育活动设计的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7(1):94一101.
[6]张卫中,白晓荣.民族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路径与方法研究一一基于《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分析[〕]•前沿,2017(1):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