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9卷第3期2002年5月
体育学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Vol.9No.3
May.200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及主要特征
何元春
(淮阴师院学院体育系,江苏淮阴210024)
摘要: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科学性、人文性兼备,以技艺、情意为主要特征的实践类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的界定及特点的揭示,有助于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多元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基础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2)03-0132-02
Pondering on 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HE Yuan-chun
(Depe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iyin Teachers College,Huaiyin210024,China)
Abstract:PE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 basic education is disciplinary cour,focusing on technicality with scientifity,human-ity and affectionality included.To specify the character of this curriculum is helpful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ert the function of physical science,to make multiangular and multidisciplinary rearch on PE,thu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mani-fold design of the pattern for this cour.
Key words:PE and health;basic education;curriculum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进行,课程类型在现有状况下还会进一步多样化,课程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制度将逐步完善,课程结构的灵活性还会增加,所有这些都为体育课程模式、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然而体育课程理论界对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及其特征却鲜有研究,因此从理论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作深入的探讨就显得非常必要。
1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界定
探索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性质首先应考虑构成该课程的质的规定性,明确该课程的本质属性。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学科性质的界定,有助于全面理解和发挥体育科学的作用,有助于对体育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从而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要理解体育学科的性质,首先要对体育科学的性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体育学科是建立在体育科学的基础上并不断完善的。过去人们对体育科学的性质虽有多种不同的看法,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绝大部分学者趋向于把体育看作为一门兼顾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综合学科。这从
体育学科的体系,从体育院系专业课程设置来看无疑是正确的。关于这样的认识,在全国师范院校体育系的通用教材《体育概论》[1]中,已作了充分的分析与论述,基本上成为了人们的共识。该书指出:
“体育不仅是纯生物过程,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体育科学就其知识内容体系来看,是一种二元结构,既有社会科学体系,又有自然学科体系”。至此,按照体育科学的性质,可以确定体育科学是一门自然性和社会性兼备的综合学科。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体育课程明显是一门实践类课程,它的学科性质怎样表述,无论是高教出版社1
995年出版的《体育概论》,还是1994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都没有对这个问题作出交代。人们只能以此类推,进而认为当前的体育实践类课程的性质和体育专业课程的性质一样,是一门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学科,这种认识不能反映体育实践类学科的本质属性。
1.1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科学性”
体育课需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这是区别于其他文化课的本质特征,学生只有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才能发生作用,实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
体育与健康课,跟以夺标取胜为目的运动教育、运动训
收稿日期:2001-08-25
作者简介:何元春(1970-),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练有质的区别,后者强调大强度的运动训练,直至极限负荷,只有极小的养生锻炼价值。练习密度是评定运动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练习密度的适当与否,影响着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知识技能的快慢,但它的大小并不直接反映生理负荷程度,现行以练习密度作为评定体育课中增强学生体质实效的负荷指标是不妥的。平均心率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制定的,这个指标适合运动教学的需要,但平均心率的高低,不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在120~140次/min 区间的锻炼时间,真正反映并能
评定学生炼身效果的指标是炼身运动最佳负荷价值阈,以在120~140次/min区间锻炼的时间15~20min作为评定学生炼身效果的指标[2]。但这个指标也只能作为评定学生炼身效果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不能一概而论,健身负荷不该是统一负荷(每堂课平均心率130次/min练习密度达到30%),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练习目的及练习内容,采取多种衡量标准来确定合理的健身负荷,实现各自不同的健身需求,表现为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科学性。
1.2体育实践类课程的“人文性”
近代科学用一个全新的世界,具体化的几何世界取代了人的情感和理智,造成了科学世界与生命世界的分裂,由此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分道扬镳[3]。20世纪的体育同样忽视了人的人文教育,忽视了人的情感、理智和一切非智力因素的发展。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健康第一”的提法不仅切实加强了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整个学校教育指导思想的准绳;不仅强调了健康的自然基础,也强调了健康的人文精神,有利学生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协同发展。
2体育与健康课程自身的特点
2.1体育实践类课程的技艺特征
体育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为主的教育,运动教育则是以传授运动知识、技术、技能为主的教育。健身强体和运动技术、技能教学是两回事,它们遵循的是不同规律,运用的是不同的方法。它们是两个不同过程,体育从强健人体出发,以运动教学为手段,以人体强健为结果,它的起点和终点都在于人的身体;运动教育则以学运动为出发点,以身体为工具,以取得良好的运动技术、技能为结果。所以,从本质上看,不能把运动教育和体育混为一谈,更不能以运动教育取代体育[4]。但体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增强体质,体育也需要进行运动知识、技能教学,以便更好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这个角度看,又可以把运动教育理解为体育的基础部分。体育实践课上学生必须从事身体练习,身体练习的过程实质是种种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体育课之所以对学生有吸引力,正是由于其变化多端的技艺。所以技艺性才是体育实践类学科的最重要的特征,该特征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区别于运动教育及其它一切基础课程的依据,也是把体育实践类课程的本质属性定位于“技艺性”的依据。
2.2体育实践类课程的情意特征
体育情感目标的实现为体育认知活动提供了动力,学生对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的学习离不开对体育的兴趣、动机、意志力和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来支持;同时,情感发展又依赖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人的情感只有在体验中培养,在冲突中才能升华,它和单纯的知识技能学习又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机制。体育课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更为复杂,有直接的经验体验和身体体验,因此它在发展学
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比起其他的文化课教学有独特的作用,所以说情意性也是实践类体育课程的又一主要特征。
3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及其特点界定的意义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可以界定为科学性、人文性兼备,以“技艺”、
“情意”为主要特征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综合学科。体育的研究主体与实施对象均是人,人既是生物的人也是社会的人,当我们运用生物力学、解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时,必须承认体育学科的“科学性”;当我们运用哲学、法学、社会学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时,就必须承认体育学科的“人文性”。但是不恰当地提高体育实践类课程的“科学性”,而忽略了它“技艺”、“情意”的人文特征,就会对体育学科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表现在学校体育太重视学生发展的认知过程,忽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成长,过多地用生物学的观念来指导学校体育,用求同思维的方式来指导体育实践课,在体育课的目标方面,过于单一化,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差别与学校的地区差别;在体育的内容方面,一度强调简单动作的反复,而忽略了它的多样性与选择性;在体育课的结构方面,强调按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来设计固定不变的程度;在课的评价方面,则过于重视身体形态与身体素质的测定,而忽略了技能发展与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的协调发展;在体育课负荷方面,设计了共同的统一标准,这种规定无视教材与学生个性条件的差别,使所谓的科学性离开了它的客观性。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强调体育课的情意、技艺特征,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承认体育课程的技艺特征,就承认了体育课程模式的多种风格;承认体育课程的情意特征,就承认了体育课程在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特殊功能,也为体育课程模式的多元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金钦昌.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21 -23.
[2]杨文轩.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143.
[3]顾渊彦.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模式论[J].体育与科学,2001,22(2):71-73.
[4]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99.
[编辑:李寿荣]
331
第3期何元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及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