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大学办高等医学教育的思考∗
苏州大学规划与政策研究室
摘要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是在新形势下促进医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途径,本文通过对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的背景和国外医学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分析后,提出了我国现行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就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初探
一、综合性大学办高等医学教育的背景分析
20世纪50年代初期,教育部将原先办在综合性大学的绝大部分医学类院系从中分离出来,并按照“合并同类项”的方式建立起独立的医学院。这种高度独立的医药专业体系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末,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医学院都是单科性的大学,与综合性大学较少联系,因而难以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20世纪90年代,为了提升医学科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相当多的医学类高校与综合大学进行合并重组,近几年来,医学教育的学科建设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医学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同时应该看到,高校合并后也给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综合性大学中,如何办好医学教育成为了当前探讨的重点。
(一)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特点[1]
按教育规律办事是高校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的各个专业既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个性)。综合性大学在强调办学共性的同时,应遵循教育规律,充分考虑到各专业的特殊性,其中高等医学教育的特殊性与医学的本质属性密切相关,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现代医学兼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模式的转变反映了这一属性,要求医学人才具有宽厚的基础、文理医结合的知识结构、高水平的综合素质,这对医学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第二,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部分,发展迅速,分科越来越细,知识量大。由此形成了医学教育课程多、总课时量大、学制长等特点,学制和学时都多于其他专业。我国高等医学
∗本调研报告系江苏省教育厅重点调研课题。
[1]毛磊.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述评[J].西北医学教育,2004(1)
教育的学制一般都是五年或七年,而国外大都为八年[2]。
第三,医学是经验与实验科学的综合,实践性很强。实验、实习教学多,实验课(实践课)与理论课
之比达1∶1;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临床,并以小班或小组为教学单元,对教学条件和临床教学基地的要求很高。
第四,附属医院是医学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重要的医学教育机构,它承担着医学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临床医生既是治病的大夫,又是教学的教师;他们既要通过课堂教学讲授临床课的理论知识,又要通过门诊和病房的医疗实践,向学生传授临床操作知识和技能。因此,附属医院是医学院的附属教学单位,应按教学单位对待。
第五,办学成本高,教学投入多。由于大量的生命科学实验与实践对办学条件要求高,以及招生规模相对较小、师生比较高等因素,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成本较高,人、财、物投入较大。
(二)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是科学技术与医学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1、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综合化融合化为主要标志。
21世纪将是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科技迅猛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高度综合为主。一方面,知识量迅速增加,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电子、信息等学科知识量增加与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另一方面,随着知识量的增加,新的学科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不断交叉渗透,从而涌现出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及横断学科。
自然科学的学科数量已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数、理、化、天、地、生六大基础学科发展到目前的4000多个交叉学科和分支[3]。而且,学科的综合和融合将取代学科的分化,成为科学进步的主要标志。在未来社会中,任何一门学科要想发展,都必须依靠其他学科的支持,进行任何一个较大项目的研究,只依赖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往往会遇到很大困难,它需要依靠学科的群体的综合作用。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经济及社会问题更趋复杂和综合。人们要解决这些复杂而综合的问题,就必须充分利用各学科相关的综合知识和必要的系统方法。因此,各种交叉学科、综合学科的不断涌现,就势所必然。而这些交叉、综合学科的发展,不仅是科技深入发展、
[2]冀松.综合(多科)性大学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调查及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2)
[3]陈传林.综合化融合化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J].医学教育,2001(1)
高度分化的产物,而且更是各学科交叉融合、高度综合的结果。综合化融合化将成为当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标志。
2、当代医学已成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综合化是其显著特征。
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基本走向与科技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相一致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以综合化融合化为其主要标志。当代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医学科学正从单方位研究、精细分析
、高度分化,在向微观不断深入的基础上,向宏观不断拓展,出现了许多学科融汇,高度综合融合的基本态势。这一基本态势不仅表现在医学理论构成上的融合,而且还表现在诊断治疗技术应用上的综合融合。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许多新的横断学科、交叉学科,从而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医学的发展。医学科学发展至今,已不再是纯医学科学,它是涉及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大综合性学科。将来的医学绝不是医学家一统天下,而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医学人才密集、技术密集的大学科。高等医学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必然要适应当代社会的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特别是作为医学学科专门教育的高等医学教育及其改革,一定要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综合化融合化这一趋势,要求医学教育加大改革力度,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综合性大学办医学高等教育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它有门类齐全的众多学科,有着广泛的校内合作前景。医学院与其他学科加强“磨合”,寻求更多的支持,逐渐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综合性大学的支柱学科。综合性大学的医学院可以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努力提高自己,与其他生命学科合作,进行人类生命科学深层次的研究;与理工科合作进行药物、生物材料、诊疗器械的研究;与管理学科合作,研究卫生管理的模式等等。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人才和设备条件,对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推动医学科学的研究工作,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4]
(三)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是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医学模式更替转变,依次有如下五种主要形式:第一,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人的生命与健康是上帝神灵所赐,疾病和灾祸是天谴神罚。第二,自然哲学医学模式。这种模式开始用一些朴素的哲学来解释健康和疾病。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体液”学说。认为有机体的生命决定于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第三,机械论的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把人当成一部自己发动自己的机器,而疾病就是机器出现故障和失灵,需要
[4]季明春.论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
修补和完善。第四,生物医学模式。这种模式认为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化学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能找到相应的治疗手段。第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模式,简单地说,就是要求人们不能仅从生物的或理化因素而应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来综合考虑人类的健康和疾病问题。以上五种医学模式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反映着人们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不同认识水平。从医学模式更替转变演进历史过程看,我们发现,人们在对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看法上,有如下两个特点:第一,从朦胧简单的看法到比较客观科学的看法。如从神灵主义医学模式把健康与疾病看作是神灵所赐与天谴神罚,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实验科学;第二,从片面、孤立的看法到全面综合的看法。如从生物医学模式把疾病归结单一的生物、理化因素,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把疾病看作是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5]。
新医学模式所体现的综合化融合化主导思想,其实质是从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全面综合地看待人的健康和疾病。具体体现于如下三个要点:
第一,强调人与环境社会的统一。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是社会的人。只有把人类与自然、社会看作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系统,把健康与疾病放在自然、社会背景下,才能探索出医学的规律,促进医学发展。
第二,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及心理与躯体的相互关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摆脱了生物医学模式的那种只看病不看人,只研究躯体,不重视心理因素的局面,从生理扩大到心理行为。从病人扩大到健康人,以至全社会。认为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把人或病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通过神经系统,个体保持全身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活动的完善统一。同时注重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的功能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第三,强调系统思维方式及微观与宏观、分析与综合的相互关系。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克服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单一的思维方式。主张既注重高度分化和微观,又重视高度综合和宏观。同时强调微观与宏观之间的相互融合。认为应把许多微观矛盾的医学问题,用宏观的综合的思想去指导,要求不仅会用分析方法解决医学问题,而且会用综合方法、系统方法解决医学问题。
新医学模式的产生,将会引起人体观、疾病观、治疗观、预防观、保健观,乃至医学教[5]陈传林.综合化融合化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趋势[J].医学教育,2001(1)
育观等一系列变革。综合化融合化是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内在要求和主导思想,具有客观必然性。它将影响着作为医学学科专门教育的高等医学教育及其改革实践。当代医学模式转变的综合化融合化发展趋势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综合化融合化提供了一个理论和事实依据。
二、综合性大学办高等医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综合性大学办医学教育的现状
综合性大学中办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与单科的医学院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人、财、物、信息的管理和教学、科研、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变革时期。其管理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第一,学校—医学院/药学院—附属医院。其特点是学校设有功能较强的管理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科研处、设备处、学生处等,医学院是学校众多学院之一,有与学校职能部门相对应的管理机构,但管理职能很有限,有些只是作为学校的派出机构,根据学校职能部门的要求开展工作。
第二,校—医学中心—临床学院(附属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放射医学院等。其特点是原有的医科院校合并后被分成了若干二级学院,各自相对独立运行,医学中心只是一种联合的形式,而
非管理实体。由学校的各职能部门对医学中心下属的各学院进行管理和协调,各学院设有若干相对应的管理机构,也有部分学校的医学院只设有党政办公室和分管秘书,没有教学、科研等专门的管理机构,在管理上只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
第三,学校—医学部/附属医院—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等。其特点是合并后医学教育的原有框架基本未变,医学部作为学校下设的相对独立的管理实体,其结构与职能与合并前相比没有太大变化,原有各专业学院(如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等)和管理机构都被保留,办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较强。但附属医院划归学校直接管理,与医学部没有隶属关系。附属医院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与医学部还有较多的联系,但在管理权限上变得较为复杂。
第四,学校—医学院/附属医院。其特点是医学院管理职能很有限,与附属医院都是学校下属的并列单位,相互间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隶属关系,尤其是附属医院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实体和法人,其经济实力和管理权限都远远超过医学院,因此,在与医学院的关系协调上有一定难度。临床教学的安排和实施需要双方的协商和学校职能部门的协调。
医学院在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后,附属医院的隶属关系也相应有所改变:附属医院作为医学院的一部分,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接受医学院的领导和指导,但由于医学院不是独立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