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点突破四 识记古代文化常识
一、专项练习
1.下列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持节”含义基本相同。
B.郡县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单位,大体相当于今天的省和县。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C.徭役是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务,包括力役、杂役、军役等。杜甫的《兵车行》就揭露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尚书最早设于战国时期,是掌管文书的官,后来权势渐大,隋代分六部,是中央行政机构,以尚书为各部长官,历代多有沿革。
【解析】 “西汉建立后,开始实行郡县制”错。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
它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再经过秦始皇的改革,正式成为了秦汉以后的地方政治体制。
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嫡子继承。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 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5.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有司”可用来指称朝廷中的某些官员。
【解析】 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6.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进士”,科举中通过最后一级殿试者。明清时,殿试分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称“进士及第”。二甲若干,称“进士出身”。三甲称“同进士出身”。只有前三名称“进士”。
B.“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C.“丁卯年”,是干支纪年的一种方式,干支纪年使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组成六十干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当六十干支轮回一次时又称之为一甲子。
D.“阁臣”,明、清大学士的别称。大学士入阁办事,故称。自朱元璋废中书省、罢宰相,到明成祖正式设立内阁,并逐渐发展成为明代替代宰相制的政治机构。
【解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殿试”者,都可以称为进士,不单是前三名。
7.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对策”,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解析】 姻亲,是指由婚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配偶本身除外。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8.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杀青”,古代制作竹简,先用火烤,使其冒出水分,这个程序叫“杀青”,也叫“汗青”。“杀青”有时指书籍定稿。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科举、官员考核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C.“刺史”,是官职名,汉代始置。刺,检核问事,即监察之职;史,御史。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
D.“表”是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解析】 B项,官员考核的职事属于吏部。
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 D项,“师”单独使用不表示国都。
10.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迁”本指变动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后世沿用之。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作帝王的代称,但也可指一般人的车马。
D.“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唐宋开始,尚书、中书和门下三省所属各部的最高长官均以尚书称之。
【解析】 C项,“车驾”不能用来指一般人的车马。
11.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史、掾属”。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京兆”,就是京城,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的称谓。
D.“东宫”,是中国古代宫殿指称,因方位得名,指太子所居之宫,此处借指太子。与“中宫”可借指“皇后”同理。
【解析】 陛下不是帝王的谦称,而是对帝王的尊称。
12.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A.从弟,旧时以姑母、姨母或舅父儿子中比自己年轻者为从弟,如“袁术字公路,司空逢子,绍之从弟也”。
B.幕府,原指古代将军的府署,后也指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主要功能为咨议谋划、参与决策、掌握机要等。
C.足下,古代常用于下对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如“再拜奉大将军足下”;有时也用其本义,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符节,中国古代朝廷传达命令、征调兵将以及使臣奉命出行等重大事务时所使用的一种凭证。
【解析】 从弟,旧时以同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为从弟。
13.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解析】 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不当,近侍是指亲近帝王的侍从之人,职位不一定高,对帝王影响也不一定大。
14.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乡试: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明清两代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中试者称为“举人”,文中“举乡试”即为参加乡试并考中举人。
B.康熙:清圣祖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新皇帝登基一般都要更改年号,而清朝往往用年号代指帝王。
C.大学士:古代官名,明清时期为辅助丞相的高级秘书官,当时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
D.服阕:古人在朝中做官,若遇父母去世,一般应该回家守丧服孝三年。待守丧期满,除去孝服,才可重新出来做官,叫作“服阕”。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大学士是辅佐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明清时期没有丞相。
二、综合练习
(2020·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8题。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已而再疏京罪,上曰:“本欲即行卿章,以近天宁节,俟过此,当为卿罢京。”京伺知之,大惧,其子攸日夕侍禁中,泣拜恳祈。上为迁安中翰林学士,又迁承旨。宣和元年,拜尚书右丞;三年,为左丞。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辽降将郭药师同知府事。药师跋扈,府事皆专行,安中不能制,第曲意奉之,故药师愈骄。靖康初,言者论其缔合王黼、童贯及不几察郭药师叛命,罢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又责授朝议大夫、秘书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又贬单州团练副使,象州安置。高宗即位,内徙道州,寻放自便。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安中为文丰润敏拔,尤工四六之制。徽宗尝宴睿谟殿,命安中赋诗百韵以纪其事。诗成,赏叹不已,令大书于殿屏,凡侍臣皆以
副本赐之。其见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