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对吗?
作者:左 犀
来源:《北京档案》2008年第10期
有一首“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的歌,把北京最引人入胜的景致几乎都唱到了歌词里,而且京腔京韵,听来令人感到十分亲切、陶醉。但歌词的作者出现了“芦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之类的误词。
众所周知,卢沟桥是横跨卢沟即永定河而得名的。十二世纪初,东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日益强盛,建立了金国,后又南下占领了燕山府,把势力扩展到了淮河沿岸,并将首都从远在松花江上的会宁府迁到燕京。
金朝统治者在建成了金中都城后,认识到卢沟渡口的战略意义,于金大定二十八年(公元1188年)五月下诏:“卢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会建石桥。”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石桥建成,起名“广利桥”。
“广利桥”即“广而得利”之桥,但人们总习称为“卢沟桥”。这自然与卢沟有关。
“卢沟”古称治水、澡水。史载,燕人往往“呼卢为黑”,因名“卢沟”。又说,其水流经北京西山的“卢师山”,遂称“卢沟”。实际上,卢沟(今永定河)源自山西宁武县,其上游称桑干河,流经大同盆地、阳原盆地、怀来盆地,尔后进入北京西山的“官厅山峡”,在三家店附近注入北京小平原。远在好几百万年前的地质时期,上述的三个盆地都曾被湖水所覆盖,并且沉积下了巨厚的湖相沉积物——呈灰绿公、灰黑色的淤泥和沼泽相的泥炭。而桑干河流域年平均降雨量虽然只有400—500毫米,但大多集中于7—8月份,且多降暴雨。历史上曾有一小时降雨214毫米的纪录。急骤的降雨往往引起对土壤的冲蚀、崩塌。陡涨的
河水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经官厅山峡奔泻下来,每每酿成灾害。据测,永定河水的含沙量高达每立方米719公斤,这简直就是泥浆了!因此,将浑浊又略呈黑色的河流称为“卢沟”,实在是形象不过的事。也因于此,金章宗在确定“燕京八景”时也是写的“卢沟晓月”,而不是“芦沟晓月”。因为“芦”是芦苇的芦,与“卢沟”的本意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