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愤》教案[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赏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作者情感的把握及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
[教学难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方法的掌握。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二、目标出示
三、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诗歌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少年就立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凌云之志,虽一生备受朝廷冷落和主和派的排挤,报国无门、壮志难酬,却穷且益坚、矢志不渝。
四、背景介绍
《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五、诗歌鉴赏
(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录音示范朗读;
2、学生自读,示范朗读。
(二)理解内容,把握情感。
1、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解,理解诗歌内容。
题目:抒发悲愤之情
内容理解一:
首联: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
颔联:曾记得当年乘战船、冒大雪、瓜州渡退金兵,迎秋风、跨战马、大散关传捷报。
颈联: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尾联:《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呢?
2、小组讨论:诗题为《书愤》,诗题为《书愤》,那么作者因何而“愤”?请结合诗句回答。
(1)“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3)“衰鬓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4)“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三)再读诗歌,赏析手法
思考: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用典:颈联中运用檀道济的典故,且自比“塞上长城”自比,表明了自己杀敌报国的志
向。尾联中借用诸葛亮的典故,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由此可见,《书愤》的基调虽然是壮志未酬所带来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其中还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3)列锦:(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